E星体育近年来,地处乌蒙山区的曲靖市会泽县城安置区里,从各地搬迁至此的8.2万名群众在当地社会管理和生产发展相结合的举措下,进城转变为社区居民,实现“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的目标。3月15日,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刊发文章《乌蒙春暖——一个大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探访》,生动描绘了一幅乌蒙大地安居乐业的画卷。
小区里高楼耸立,柳绿花开,老人在凉亭里喝茶闲谈,孩子们在儿童乐园里做游戏,笑声阵阵;产业基地蔬菜葱绿,大货车排队装载菜品;就业车间里机器运转,工人正把产品装箱……目前,地处乌蒙山区的云南会泽县城安置区里春意浓浓,生机勃勃。近年来,从各地搬迁至此的8.2万名群众在当地社会管理和生产发展相结合的举措下,进城转变为社区居民,实现“稳得住、能融入、能致富”的目标,一幅安居乐业的画卷在乌蒙大地铺展开来。
空中俯瞰云南会泽县城安置区(1月11日摄)。本组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会泽县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段,总人口107.4万人,曾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3万人,12.25万名贫困群众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泥石流滑坡地带。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十三五”期间,会泽建设102个安置区,安置搬迁群众10.2万人。会泽县委书记丁东平说,其中县城安置8.2万人,设立2个街道、8个社区、178个居民小组,成为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县城集中安置区之一。
“住楼房,有了工作,社区干部服务得好,和原先的山沟里相比变化太大了。”46岁的陈兴能从会泽老厂乡德所村委会何家沟一组搬迁到钟屏街道木城社区惠丰园。谈起自己从“红灯户”变为了“绿灯户”的经历,他笑着说,以后可不能亮红灯了。
当初,搬到新家后,妻子周晓玉跟随当地政府部门组织的劳务输出队伍去江苏打工,孩子在小区旁的学校上学。陈兴能找不到工作,闲在家里。社区网格员发现这一情况后,把陈兴能列入“红灯”管理对象(尚未就业人员)。
随后,工作人员帮陈兴能寻找就业机会。2023年4月,在钟屏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蔡英等人的协调下,他找到斑铜扶贫车间制作工艺品的工作,当月15日就上班,第一个月就拿到3500元工资。随后,社区把陈兴能调为“绿灯”管理对象。陈兴能“红灯”转“绿灯”是会泽对搬迁群众进行“红黄绿”分类、数字化建档、动态化调整的强化精准监测帮扶工作的缩影。
据介绍,钟屏街道有搬迁群众1.15万户4.87万人。街道将空巢老人、长期慢性病群众、留守儿童、大病患者等特殊家庭人群,标记为“红灯色”;将就业、就医、就学、生活、安全有基本保障,虽存在个别困难但生活基本能保障的家庭,标记为“黄灯色”;将就业、就医、就学、生活、安全都有保障的家庭,标记为“绿灯色”。
“红灯”亮就做实社会保障;“黄灯”亮就做大就业帮扶;“绿灯”亮就做好创业扶持。“搬迁群众能‘稳得住’,就业十分关键。”蔡英说,网格员对“红灯”家庭每天随访,对“黄灯”家庭每周走访,对“绿灯”家庭每月监测,为群众提供精准帮扶。
目前,钟屏街道125名特困人员全覆盖落实兜底保障、临时救助等帮扶政策;其他特殊群体用足相应保障政策。组织外出务工2863人,人均月收入超6000元。搬迁群众创办合作社125个,开办餐饮、商店等经济实体469个E星体育,创业人员483人,家庭年创收都在1万元以上。
和陈兴能一样,从火红乡搬迁入城的村民罗金党,前期一直在家带孩子,属“红灯”人员。她在“手机有事找社区端”留言“我因带娃读书,无法外出打工,附近有没有既能照顾孩子又能上班的工作”。收到信息后,社区包保干部第一时间上门,将她推荐到社区里的弘韵电子厂工作,月收入3000多元。记者在会泽县“红黄绿”精准监测帮扶系统上看到,随便查看一位监测对象,家庭情况、就业情况、收入情况、网格员走访记录一目了然。全县标记易地搬迁“红灯”户202户,“黄灯”户2607户,“绿灯”户23452户。
“建立‘红黄绿’模式,做到精准监测、管理、帮扶。”会泽县委副书记王志燕说,通过落实“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全县搬迁“三类监测”对象1630户6327人,目前已消除风险754户3003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群众“能融入”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确保搬迁群众‘能融入’城市社区。”王志燕说,让大家实现从村民向市民转换,安居乐业。为此,新设2个街道党工委、8个社区党委、178个小区党支部、267个楼栋党支部,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组团党总支—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网格化治理框架。据介绍,安置区里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就业创业中心、综治维稳中心E星体育、新时代“文明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在267个楼栋设立“光荣榜”评选最美家庭、党员示范户等,新建和改扩建学校14所,1.5万多名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新建2个街道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搬迁群众就医半径大大缩短。
“14580”为“遇事我帮你”的谐音。“1”是管理“一张网”。以街道现有的128个网格为载体,实行双网格员管理,形成256名网格员覆盖社区不同网格的“密网”,及时发现上报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痛点。
“4”是构建“四”清“四”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持续开展“四万”(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排查,做到社情、户情、人情、事情“四清”,实现“提楼知户、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提情知策”;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开展平安钟屏构建、多元矛盾纠纷调处、乡风文明建设。
“5”是建立健全后续扶持五个工作机制。对搬迁群众实行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坚持常态化入户走访机制,建立精准帮扶机制和帮扶成效反馈机制,强化帮扶措施和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健全后续扶持组织保障机制。
“8”是推行“八项服务送上门”。街道成立红哨联盟、欣城大叔等志愿服务组织,打造老年活动室、老乡调解室、童伴之家等服务方式,推动就业创业服务、技术技能培训、政策咨询服务、文化娱乐活动、移风易俗宣传、儿童教育帮扶、医疗卫生保障和老人居家照料八项服务“送上门”,累计招募辖区志愿者670余人,常态化开展义检义诊、老年人居家照料等服务活动,月均服务群众5500余人次。
“0”是社区治理“问题清零”。王志燕说,依托便民服务管理系统及公众号,将网格沉下去,让问题浮出来,让管理全覆盖,实现问题“全清零”。4年多来,县城集中安置区刑事案件发生率为零,矛盾调处率100%,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以礼街道河滨社区的儿童乐园里,12岁的付婧媛带着3岁半的妹妹正跟着老师学习。“老师教我们知识,讲很多道理,还领着我们做游戏,演节目。”付婧媛说,妈妈和爸爸在厂子里上班,我们有人照顾,他们也放心。在钟屏街道E星体育、以礼街道各社区,都建有儿童乐园,聘请志愿者,假期里免费组织上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学习和开展活动,解决了安置区家长上班、无法带小孩的苦恼。另外,许多入驻社区的企业也设立了儿童乐园,解决了工人上班没时间带小孩的难题。
去年底,蔡英帮周晓玉找到了电子扶贫车间的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不用再到外省打工了。“没有社区工作人员帮忙,我们夫妻俩还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如今,我们都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共有7000多元收入,一家三口在一起,你说这生活不美吗?”陈兴能说。
县城旁边的坝子里建有蔬菜基地,数百个大棚有序排列,大棚里栽种的西蓝花、娃娃菜、芹菜、罗马生菜等蔬菜长势喜人。一些搬迁群众正在大棚采收蔬菜。2020年,村民周引芬从火红乡湾子村搬到县城安置区。经工作人员介绍,她来到会泽县道成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务工,月收入2500元左右。道成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说,基地种植1.05万亩蔬菜,用工5700多人,70%是搬迁群众,月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E星体育。
据介绍,会泽深入实施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突出产业就业帮扶,确保搬迁群众逐步“能致富”。丁东平说,县级成立道成集团平台公司,乡级成立分公司、村(社区)成立专业合作社,一盘棋推进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县里整合2亿元资金,在安置区附近建成万亩蔬菜产业基地、冷链物流园等“两园四片区”,带动大批搬迁群众就业。
在冷链物流园,多辆大货车正在排队装蔬菜。这些蔬菜将陆续运往广州、深圳等地。39岁的吴慧莲带着90多人正在把蔬菜装袋,贴上二维码,然后再装筐。“这批蔬菜是有机蔬菜,全部贴上了可追溯的二维码。”吴慧莲一边干活一边说,她过去住在矿山镇,距离县城2个小时车程,条件差。现在住县城E星体育,生活方便,还可到物流园工作,每月收入有6000多元,多的时候有八九千元。
会泽县还整合安置区33万平方米的商铺,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引进61家帮扶车间和570家商家入驻,带动2000多人楼下就业。41岁的吕国伟和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合作,在以礼街道河滨清水社区开了一家科技公司,主要生产高频电器,有40多款产品。2023年8月投产以来,一直满负荷运转,每天生产2.5万至3万只高频变压器,用工200多人,全部是搬迁群众,每人每月工资3000多元。家住以礼街道清河社区的赵锐正在对产品进行耐压测试,不久前她辞去了昆明的工作,来这里上班。“我现在在家门口就业,平时可以照管家里,丈夫开货车跑运输。”赵锐说。
和吕国伟的公司一墙之隔的是一家机电公司。这家公司有22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和半自动组装生产线人,其中脱贫户和三类监测对象200多人。35岁的陈爱红在这家公司车间上班。她的孩子幼儿园放假后,每天带到公司儿童乐园,公司聘请了专业幼师照看小孩,并带孩子们学习。
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盘活迁出地耕地、林地、宅基地,因地制宜发展优质高产燕麦、夏季草莓等八大高原特色农业200万亩;建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利益联结“双绑”机制,实现低收入搬迁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帮扶全覆盖;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村转移就业管理服务中心,“一站式”输送、“订单式”培训,组织化转移促增收……会泽县坚持产业发展是根本,全力培育产业,确保搬迁群众能增收。
丁东平说,目前全县10.2万易地搬迁人口就业率达90.1%,县城就业达95.4%。2023年全县易地搬迁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12896.61元,同比增长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