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E星体育新闻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4-03
 E星体育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作物主效耐碱基因AT1,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结果证明,利用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有望大幅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该研究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谢旗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教授等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多家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相关成果24日在学术期刊《科学》和《国家科学评论》发表。 “世界范围内存在数亿公

  E星体育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作物主效耐碱基因AT1,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结果证明,利用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粱、水稻、小麦、玉米、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有望大幅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该研究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谢旗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教授等领衔的科研团队与多家合作单位共同完成,相关成果24日在学术期刊《科学》和《国家科学评论》发表。 “世界范围内存在数亿公顷的盐碱地,优质耐盐碱作物品种的培育与推广种植,将有效提升盐碱地产能,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意义重大。”谢旗介绍,目前,全球在作物耐盐研究方面已取得大量成果和进展,但在作物耐碱机制方面,仍知之甚少。 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开展研究的关键。据介绍,此前的研究中,由于常用的拟南芥等模式植物起源于非碱地,耐碱遗传信息可能存在缺陷,从而导致相关研究未有突破。对此,本研究采用高粱作为实验材料。“高粱起源于非洲中部贫瘠土地,土壤盐碱大跨度变化的环境促使高粱通过进化形成了高度丰富的耐碱性遗传资源。”谢旗说。 研究团队对高粱遗传资源进行了全基因组大数据关联分析,发现一个主效耐碱基因AT1,该基因与水稻的粒形调控基因GS3同源,团队揭示了作物耐盐碱的分子机制。随后的研究发现,AT1/GS3基因在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谷子中的调控机制也高度类似。 在理论突破的基础上,团队利用AT1基因对相关作物进行了耐盐碱育种改良并开展大田实验。在宁夏平罗盐碱地,高粱籽粒增产20.1%,谷子增产19.5%;在吉林大安盐碱地,水稻增产22.4%至27.8%;AT1基因也能显著提高玉米在盐碱地的存活率。 《科学》杂志审稿人认为,该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前沿生物技术,在多种作物中揭示了耐碱机制的科学问题,是科学界的重大发现,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新闻来源:新华网)

  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磅产品“你方唱罢我登场”。开放人工智能公司(OpenAI)GPT-4迎来“首秀”;谷歌公司推出聊天机器人“巴德”(Bard)的测试版本,此前该公司就已经推出了医疗大型语言模型Med-PaLM,E星体育以及大型语言模型PaLM API和MakerSuite;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也于15日发布了一款类似ChatGPT的产品Claude;无独有偶,中国清华大学推出了支持中英双语的对话机器人ChatGLM。 AI技术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物理学家组织网在22日的报道中列出了AI领域值得关注的一些趋势:伴随各种AI模型竞相绽放的,还有资本的疯狂涌入;而随着各大公司加大对其产品的保护力度,透明度则不断下降;AI的强大能力和广泛应用也引起了各国政策制定者的重视,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部署呈上升趋势 去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AI再次登上技术舞台的中央。 短短两个月后,ChatGPT的月活跃用户就超过1亿人,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本月初,OpenAI发布了ChatGPT API,这将降低开发人员把ChatGPT集成到自家应用和服务的门槛。 OpenAI强调称,包括生鲜电商平台Instacart、跨境电商平台Shopify、照片分享应用Snap、单词背诵应用Quizlet等在内的一些公司已经率先接入ChatGPT API,用于提高客户服务、营销、教育等的效率及体验。 在过去一周里,ChatGPT等技术“攻城略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目前,美国软件服务公司Notion、社交问答网站Quora和搜索引擎DuckDuckGo已将Claude集成到其产品内。OpenAI最新发布的GPT-4的首批客户也包括语言学习应用程序“多邻国”(Duolingo)、摩根士丹利公司等,冰岛政府也在使用GPT-4保护自己的语言。 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AI的能力越来越强,应用范围日益广泛,许多公司的透明度也变得越来越低。 最能彰显这一点的是OpenAI关于GPT-4的技术报告,该报告写道:“鉴于GPT-4等大型模型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基于安全考量,该报告没有包含关于架构(包括模型大小)、硬件、数据集构建、训练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细节。” 尽管如此,也有些公司公布了更多细节。如元宇宙平台公司(Meta)公开发布了LLaMA,并对商业用途提出了许可要求。Together公司推出了聊天机器人OpenChatKit 0.15,开发人员可完全访问其源代码以及训练机器人所用的数据集。清华大学的ChatGLM-6B也是开源的。 资金大量涌入 AI技术和聊天机器人吸引了大量资金,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微软为OpenAI豪掷100亿美元。 据《福布斯》杂志15日报道,美国初创公司Adept AI Labs目前已经筹集了3.5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后估值至少为10亿美元。今年2月份,谷歌向Anthropics投资了3亿美元。此外,本月Character AI从安德森霍洛维茨风险投资公司募集了2亿美元;2022年成立的Perplexity AI完成了一笔由恩颐投资公司领投的2500万美金的融资,融资后该公司估值将达到1.5亿美元。 Salesforce风司也启动了2.5亿美元的基金,投资了包括Anthropi、Cohere和内的一系列AI初创公司。 多国制定发展蓝图 这些AI模型成为很多媒体的“常客”,也吸引了世界各国决策者的注意。 2022年10月份,美国白宫发布了人工智能权利法案蓝图。近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亚历山大·马德里向美国众议院网络安全、信息技术和政府创新委员会提出:“人工智能不再是科幻小说,也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技术。人工智能是一项已被广泛部署和采用的技术,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现在需要思考如何塑造人工智能驱动的世界。” 在过去一周,英国宣布计划成立一个直接向首相汇报的基础模型特别工作组。英国政府同时也宣布将投资9亿英镑,打造一台百亿亿次级尖端超级计算机,还将研制自己的聊天机器人“BritGPT”。正如英国首相苏纳克所说:“像ChatGPT这样的基础模型开始展示出非凡的新能力……这是我们正在面临的新现实!创造、开发和利用这些新技术的竞赛已在全球蓬勃展开。”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中新社记者13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在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由该台牵头完成了南极内陆太赫兹天文试观测和通信收发等实验。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太赫兹探测设备首次在南极内陆极端环境下成功运行。 据科研人员介绍,中国南极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是地面太赫兹天文观测的优良台址,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考察地。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22年10月先后从上海出发赴南极,并在时隔三年后再次派遣内陆队赴昆仑站、泰山站考察。 紫金山天文台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南极内陆科学考察,并携带一套中国自主研发的南极太赫兹探测实验系统,其中包括太赫兹超导接收机、太赫兹信号源和小型高精度天线等自主研制的核心设备。 科研人员分别在昆仑站和泰山站开展了太赫兹天文试观测和通信收发演示实验,首次实现中国自主研制太赫兹探测设备在南极内陆极端环境下的成功运行,并精确测定冰穹A地区0.5THz观测窗口大气透过率,进一步完善了前期太赫兹天文台址测量结果,对未来南极内陆太赫兹天文观测具有指导意义。本次实验还首次实现南极内陆地区公里级0.5THz频段太赫兹信号收发实验,为今后在南极深入开展下一代通信技术研究和实验验证奠定了基础。 本次实验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组织实施。相关工作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以及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通力协作。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13日从鹏城实验室了解到,由鹏城实验室牵头制定的数字视网膜系统国际标准近日在IEEE标准协会正式发布,该标准是全球首个端边云协同技术的国际标准。 鹏城实验室位于深圳,是中央批准成立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网络通信领域新型科研机构,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 来自鹏城实验室的消息显示,数字视网膜系统是以“特征实时汇聚、视频按需调取、模型在线更新”为核心特性的视觉计算系统新范式,实现了对视觉大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解决了传统视觉系统在带宽、计算、存储等方面的资源瓶颈,形成了更高效的视觉感知计算系统,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 此次发布的国际标准定义了数字视网膜系统的参考架构、技术特征、功能要求等内容,为制定完整、科学、合理的数字视网膜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下一步,科研人员将着力推动数字视网膜系列标准的研制、测试、验证等工作,建设数字视网膜标准生态,将数字视网膜标准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前沿技术标准。 (新闻来源:新华网)

  今年两会的“代表通道”“委员通道”热闹非凡。许多代表委员都来自与科技相关的行业或岗位,从他们讲述的亲身经历中,能真切感受到近年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铿锵脉搏,倾听到砥砺奋进的时代脚步声。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冯丹代表见证了,她们研发的高端数据存储设备,打破外国垄断,让中国踏入了价值万亿元的新市场。 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代表见证了,精准诊断、分子诊断领域近年整体水平接轨国际,精准诊疗项目从上千元降到100多元。 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执行主任陈凡代表见证了,他所在的实验室两年内建成国家级育种平台;培育一个大的品种,从过去的15年,缩短到四五年。 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代表见证了,超1200辆燃料电池汽车服务北京奥运会,随后作为公交车服务市民出行,掀开了公共交通的绿色篇章。 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代表见证了,他所在的家电企业近几年研发投入460亿元,积累大量专利,突破核心技术,前所未有地增强了全球竞争力。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傅声雷委员见证了,5年来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新增69个,为生态研究提供重要的一手数据;森林质量逐年提升,野生动物明显增加。 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代表见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大地块用上大马力农机,作业效率大幅提高,劳动力和能耗大幅减少。5年来,许多农业领域代表委员深耕科技,助力中国粮食年产“五连增”……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一桩桩,一件件,汇聚了各行各业锐意创新的磅礴伟力,凝结了无数科技人员默默付出的心血。过去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科技界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关系长远的大事,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就像经济学家黄群慧委员感慨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北斗三号卫星组网成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创新不仅铸就了大国工程,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始雷奋群蛰,百昌缛春煦。感悟、收获与振奋,是科技界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不竭动力。在全国两会上,他们共聚一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决心即力量,信心即成功!莫道前路远,风霜恒不渝。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近年来,虽然很多机构和地方开展了创新联合体、区域创新中心、创新产业集群等举措的尝试,但取得的效果尚不明显,仍然存在各方思想不统一、创新方向不明确、组织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13所所长、党委副书记李林提出,从世界科技创新竞争格局来看,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亟需国家层面搭建良好的创新生态,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国家创新资源分散、主体多元、协同不足等问题。 对此,李林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进一步发挥新型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搭建创新联合体,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将创新联合体打造成连接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效能、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平台。 “要瞄准核心关键技术,搭建创新联合体,贯通行业间壁垒,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创新联合体打造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载体。”李林认为,这将有效整合分散在不同创新主体或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和资源,从各行业和各区域上打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研究机构等之间的壁垒,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闻来源:中国航天报)

  记者从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了解到,我国首套海洋哺乳动物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在该保护区建设完成验收并在连续3个月运行中初显成效,运行期间共监测到海洋哺乳动物声学片段1066条,并实时传输至保护区智慧化监管指挥中心。 2022年11月,合浦儒艮保护区建设4套海洋哺乳动物声学实时监测系统。系统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主导开发,南京师范大学现场验证。该系统由数字水听器、动物发声智能识别系统、实时传输系统、海洋浮标和声学监测管理平台构成。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动物发声识别模型,可以识别中华白海豚、儒艮和印太江豚等珍稀海洋哺乳动物的叫声,可实时监测浮标周边1.4公里左右范围声学信号进行处理和识别,并实时将识别的数据传输至监管平台,保护区管理中心能实时掌握保护区海域内中华白海豚、儒艮和印太江豚的时空变化。 保护区通过布设海洋哺乳动物声学实时监测系统,并通过20个航次船只调查比对,形成一套能相互印证、互相补充的整合式生态研究新模式,助力海洋哺乳动物物种保护和野外监测发展。 (新闻来源:央视新闻)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首创量子密钥分发开放式新架构,采用光频梳技术,成功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该架构在确保量子通信安全性的同时,能大幅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为我国建设多节点广域量子网络奠定基础。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安全是量子通信的最大特征。作为量子通信的主要方式之一,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的不可测量性、不可克隆性,借助“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为量子通信上了一把“安全锁”。“双场”是目前所有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中,最适合远距离传输的一种。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袁之良介绍,双场架构下量子通信,需要相距遥远的两个独立激光源各自发出“信号”。如果激光源发射的“信号”频率不同,就会出现传输中的“信号”失误。想要避免“信号”失误,就需要一个能实现两端“信号”频率相同的“工具”:服务光纤。这意味着通信两端之间还需额外架设“一条路”,这也就构成了由“两条路”构成的传统架构。 图a为传统闭合光纤架构。图b为中国科学家袁之良团队首创的开放式架构,能够在确保量子通信安全性的同时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受访者制图) “传统架构,意味着搭建双倍长度的光纤,成本高且结构复杂,系统运行维护起来贵且困难,不利于未来多节点广域量子保密网络的建设。”袁之良说。 此次我国科学家首创的新架构新在何处?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光量子通信与器件团队成员周来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想要在北京、青岛两地之间进行‘量子通话’,过去需在遥远的通信两端之间连通‘两条路’。新架构出现后‘一条路’就已足够。” 图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室。新华社记者张漫子摄 为“节省”下服务光纤但保留其发挥的作用,袁之良团队首次将光频梳技术应用于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光频梳技术,就好比把一束单频率的光,变成像多个‘梳子齿’一样分隔开来、不同频率的多束光。借助这把神奇的‘梳子’,无需架设服务光纤,即可实现通信两端‘信号’的频率校准,从而实现量子信息的准确传输。”周来说。 此外,在实际的超长距离量子通信中,光纤不免会发生快速抖动,也会影响传输“信号”的准确。光频梳技术还可同步解决光纤抖动的问题,大大降低噪声对量子信号的影响,确保光纤量子信息长距离传输的精准。 “作为世界上首个开放式架构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成功实现615公里的光纤量子通信,在量子通信的实现方案方面有了创新突破。”《自然-通讯》审稿人之一、量子通信科学家王双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新架构有助于光纤量子密钥分发距离向千公里级别突破,为未来我国建设多节点广域量子网络奠定基础。 (新闻来源:新华网)

  长征四号丙遥五十一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本文图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供图 2023年3月10日6时41分,长征四号丙遥五十一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获悉,执行本次发射任务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是由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三级运载火箭。针对不同类型卫星,长征四号火箭可采取灵活的发射方案,具备发射多种类型、不同轨道要求卫星的能力,可实施一箭一星或多星发射,其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可达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本次发射的卫星由五院所属的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 星罩组合体转运 本次发射是新春过后八院运载领域的首次发射任务,同时也是长四型号采用姿控全冗余设计新状态的首次飞行。为了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完成当前高密度发射态势下的任务,长四型号对姿控发动机产品从工艺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升级换代,同时实现非线性段三通道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冗余,可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3月的太原正经历一场倒春寒,最低温度一度达到-21℃。型号试验队在发射场的大力配合下,通过底部塔架密封、提高送风温度、整流罩及过渡舱贴保温层等方式,做好箭体及工作人员的保温措施。 本发箭体上首次公开了型号特色标识,其中,一横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火箭的诞生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箭体上还首次公开了型号特色标识,充满设计感的阿拉伯数字“4”,彰显着这枚金牌火箭的独特印记。其中,一横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火箭的诞生地;一纵勾勒出了长四火箭的身形轮廓;二者通过长四火箭一条优美的三段式弹道轨迹相连,代表型号三级火箭的特点;两颗星则代表着长四型号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殊荣。 本次发射是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第97次发射,是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83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65次发射。 (新闻来源:澎湃新闻)

  3月10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天绘六号A/B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测绘、国土资源普查和科学试验研究等任务。至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航天器达400颗。 从研制并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如今成功送第400星飞天……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令人期待。 据航天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航天科技集团共计划安排约60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约200个航天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累计发射次数将突破500次。 “我们将不断提高进出太空、利用太空、探索太空的能力。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今年要完成3次发射任务,包括天舟六号一次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两次载人飞船。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完成3颗备份卫星发射,进一步增强系统可靠性,继续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该负责人说。 (新闻来源:新华网)

  参观者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观看展出的陶器 新华社图 ■袁靖 位于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是公认的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综合运用各领域科技考古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遗址之一。 在由中科院考古所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举办的“二里头遗址考古与夏文化研究系列学术讲座”中,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袁靖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二里头遗址的科技考古。 什么是科技考古 在考古发掘中,手铲是考古研究人员的必备工具。通过手铲发掘,考古研究人员挖到了很多古代的人工遗迹和遗物。他们挖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挖到了商代的墓葬,挖到了汉代的城墙,还挖到了唐代的宫殿。 然而,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在全面建立了古代物质文化谱系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多的问题。比如,遗址的绝对年代、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及变迁、古人的体质特征、古人获取食物资源的生存活动情况、古人的生活方式、古人的营造方法、古人制作各种器物的工艺、古人的社会组织、古人的丧葬习俗、古人的祭祀特征、古人的文化交流等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探索的问题要比几十年前复杂得多、深刻得多、全面得多。 再来看看世界考古学发展的现状和方向。在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所著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中,共有16个章节。其中,只有3个章节与科技考古没什么关系,其他包括考古学史、证据的多样性、遗址与遗迹的调查和发掘、断代方法与年代学、社会考古学、环境考古学等内容都涉及科技考古。 回顾考古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碳14测年方法确立并应用于考古研究以后,不断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技术应用于考古学,使考古学研究不断完善,思路不断开拓。比如,借助遥感来了解地下遗迹、遗物的形状和特征,通过基因研究了解古人的体质特征。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器物的形状、纹饰来探讨不同地方的物质文化的交流,而是借助测试来分析器物的成分、结构,以确定它们来自哪里、有哪些共性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技考古?科技考古就是以考古学研究的思路为指引,把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技术应用于考古发掘和研究之中。通过对考古遗址所在的区域进行调查和取样,对多种遗迹和遗物进行鉴定、测试和分析,对各类与考古研究相关的资料进行定量统计,在一定程度上认识遗址或遗迹的空间信息、遗存的绝对年代、自然环境的特征、人类自身与体质相关的特征、人类的多种生存活动以及生产和社会行为特征,获取更多、更丰富的古代信息。 进入21世纪,在坚持考古学传统的地层学、类型学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能否更加科学、系统、广泛、有效地运用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考古学研究水平的极为重要的标尺之一。 二里头有怎样的山川面貌 科技考古大致可以分为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冶金考古、陶器考古、玉石器考古、纺织品考古等领域。这些领域的众多科研成果,为考古遗存测定了绝对年代,复原了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为研究古人的体质、基因、饮食等特征提供了各种信息,涉及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方方面面的研究,勾勒出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诸多细节。 今天,我们以二里头遗址作为一个精彩的案例,来讲述科技考古在考古工作中的运用以及取得的成果。 学术界一般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晚期的都邑,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在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科技考古的诸多领域都介入其中。可以说,它是迄今为止我国综合运用各领域科技考古取得研究成果最多的遗址之一。 第一,年代测定。 碳14测年方法是考古学中最主要的确定绝对年代的方法。它通过在考古遗址中采集动植物遗存、含碳沉积物或其他含碳物质,测定生物体的死亡或沉积物的形成年代,以此推测考古遗址存在的绝对年代。这是目前考古研究的“标配”。 从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遗存进行碳14测定,这个工作目前仍在继续。通过研究基本确定,二里头遗址一共分四期:一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680年,二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680年至公元前1610年,三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610年至公元前1560年,四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560年至公元前1520年。 从更大范围来看,包括二里头在内的郑洛地区中,新砦遗址的早期年代为公元前1870年至公元前1785年,晚期的年代为公元前1790年至公元前1720年。王城岗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800年。这样,几个相近地区遗址的年代框架基本确立。 第二,环境考古。 环境考古主要是运用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遗址及其周边地区的古代自然环境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木炭的研究发现,遗址周围分布着大量的栎树阔叶林、杂木林和少量的松柏针叶林。这些树种大多喜暖湿,由此可以推测当时的气候总体上是温暖湿润的。 史前的二里头有怎样的山川面貌呢?研究发现,二里头遗址所在的伊洛河流域多次发生洪水事件,其中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洪水事件直接与二里头都邑的兴起相关。那次洪水属于特大洪水,洪水过后,这里出现了广阔平坦的泛滥平原,平原上的冲积土土质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泛滥平原上多积水洼地,利于稻作生产。 洪水还造成了古洛河的决口和改道,导致洛河在二里头以西就注入伊河,从而使洛河和伊河合并成伊洛河。学者们推测,当时的二里头北依邙山、南傍伊洛河,二里头遗址位于冲积平原最南端的高地上。这与今天的环境地貌并不相同,正是通过环境考古,复原了当时二里头的样貌。 环境考古还发现,二里头遗址周边的野生动物有中国圆田螺、多瘤丽蚌、洞穴丽蚌等10余种贝类,鲤鱼等鱼类,龟、鳖、鳄等爬行类,雉、雕科、雁等鸟类,兔、豪猪、鼠、熊、虎等哺乳动物。周围的植被和野生动物为当时古人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二里头居民以什么为主食 第三,人骨考古。 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人骨标本共有76个个体。其中可以判断性别的有44个,男性15个,女性29个。男女比例为0.52:1,男性明显少于女性。这与新石器时代其他考古发现中男女比例约为1.5:1、男多女少的情况不太一样。 在这些人骨个体中,可准确判断年龄的有38个,其中未成年人有18个,E星体育最小的是个夭折的婴儿,仅有一例个体属于老年,多数为壮年。平均年龄约为23岁,整体来看非常年轻。这也与其他考古情况不一样,一般来说,新石器时代男性的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上,女性比男性小一两岁。 有专家认为,这个结果可能和人骨样本少有关系,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从人骨的形态特征来看,当时的二里头居民基本属于“古中原类型”,与河南龙山文化居民的体质特征大致相同。“古中原类型”是介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之间的体质类型。 另外,对二里头遗址28个人骨个体的线粒体DNA研究结果显示,单倍数种类较多,显示其母系来源多样,说明当时的二里头可能是一个父系社会。 从二里头遗址人的碳氮同位素测试结果来看,当时居民的食物结构以小米为主。锶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但也有少部分是外来人口。 第四,动物考古。 动物考古的主要工作是对出土的动物遗骨进行研究,区分它们是家养动物还是野生动物。研究显示,二里头遗址内以家养动物为主,当时的居民获取的肉食资源主要来自家养动物。 通过对出土家养动物遗存的定性定量分析,确认这些家养动物为猪、狗、黄牛、绵羊,其中猪的地位最高,数量最多。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遗存的碳氮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当时猪、狗、黄牛的食物主要是小米的秸秆。说明这些家养动物不是放养的,而是人工喂养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通过对绵羊的研究发现,二里头二期时,大部分羊在3岁前就被宰杀了,应该是用于食肉。但到了二里头四期,大多数羊在3岁后才被宰杀,年龄超过6岁的羊占50%以上,这与产羊毛为目的的宰杀模式十分相近。 第五,植物考古。 研究发现,在二里头植物遗存中有一个特殊现象,那就是从一期到四期,稻米的出土比例都很高,和粟(即小米)不相上下。根据统计数据,在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出现水稻遗存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是在各遗址出土的农作物中,水稻所占比重都相对较低。 之所以出现这个特殊现象,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根据环境考古的结论,当时的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环境适于稻作农业,所以在二里头遗址周边曾经大规模种植水稻。另一种可能是,这些稻谷是从其他种植水稻的地区运来,专门供贵族食用的,这反映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青铜器生产已相当成熟 第六,冶金考古。 冶金考古的方法主要包括金相分析、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电镜观察等。研究发现,从二里头文化一期到四期,纯铜所占的比例不断减少,青铜的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四期青铜的铅含量有较大提高,说明合金材质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可能与使用的矿料来源和冶炼技术的变化有关。在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铸铜作坊只能进行熔炼和铸造,说明获取矿料和冶炼是在其他地区完成的。目前科学家仅初步探明红铜从采矿到冶炼的整个产业链,锡和铅的产业链尚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二里头时期的青铜器制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之前的铜器只有铜矛、铜铃、铜镜等小型铜器,到二里头时期出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青铜礼器。当时青铜器的生产涉及复杂的社会管理制度,需要有效地组织、调配、计划和管理,进行长距离调运金属资源。从冶炼、配制合金,到制作陶范、组合铸型,再进行浇注,这是一套非常复杂的制作工艺,需要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密切合作。北京大学的陈建立教授指出:“陶范的制作是金属铸造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陶范和陶器的成形、纹饰制作、烧制是两种不同的工艺。当时的陶范工匠可能是一个脱离于陶器制作、拥有特殊技术传统的独立匠人集团,而且这种制范技术是世代传承的。” 第七,陶器考古。 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陶器制作原料大致相近。一期的纹饰以篮纹为主,二期以后以篮纹和绳纹为主,还有种类繁多的其他纹饰。 研究显示,陶礼器与日常用陶器的胎土成分有明显区别,二、三期时居住于宫殿区的王室贵族所使用的陶器,在防渗水能力、原料及制作技法上都要优于普通居民使用的陶器。研究发现,陶器制作的作坊中,有专门制作陶礼器的,也有专门制作日常用陶器的。 第八,玉石器考古。 二里头遗址利用的石料种类达32种,以砂岩为最多,安山岩次之,几乎所有的石料类型都可以在伊洛河两侧露出的地层及岩体中找到。 当时的石器制作技术以磨制为主。通过对石器宽度、厚度和刃部角的测量发现,石刀、石铲、石斧等器类的专业化制作程度较高,石镰、石钺次之,可能当时存在专门化的石器加工业。 玉器以闪石玉为主,制作工艺上先以片切割技术生产毛坯,然后采用琢制、锯切割、管钻穿孔和研磨抛光等技术,具有一定的技术流程。遗址中出土的绿松石器嵌片大小只有几毫米,其毛坯的制作使用了打制、研磨和锯片切割技术,毛坯边沿经过仔细打磨,形成各种形状,说明当时的技术非常高超。这些玉器产品都是贵族专用的。 勾勒古代中国的历史细节 最后,我们来把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其他古文化遗址进行一番比较。 科技考古的结果显示,二里头遗址的居民当时已经能够生产五谷(粟、黍、水稻、大豆、小麦),有了4种家畜(猪、狗、牛、羊),出现了青铜器、陶礼器、绿松石器等,制骨作坊以牛骨为多。 如果把二里头遗址和商朝后期的殷墟遗址进行比较,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殷墟遗址中也发现了五谷,家养动物比二里头更多,除了猪、狗、牛、羊,还出现了鸡和马。金属、陶石器制作方面,殷墟遗址出现了铸铜作坊、制陶作坊、玉石器作坊,制骨作坊也以牛骨为多。如果说二里头遗址是门类齐全、初具规模,那么殷墟遗址则达到了规模化、规范化、系统化。 再把二里头遗址和更早的龙山文化遗址进行比较。我们发现,龙山文化遗址有五谷,有4种家畜,出现了小型的简单的铜器,也有了陶礼器,但制作工艺与二里头遗址存在明显差距。龙山文化的玉石器多磨制,骨器以鹿骨为主。可以看出,龙山文化还处于更早的文明雏形阶段。 如果把龙山文化和更早的仰韶文化进行比较的话,可以看出,仰韶文化遗址中没有小麦、大豆、黄牛、绵羊和铜器,陶器和石器的制作工艺更简单,骨器以鹿骨为主。显而易见的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殷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再以5个相近地区的遗址考古来进行比较。西坡、二里头、王城岗、新砦、瓦店遗址都位于今天的郑州附近。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400年,属于仰韶时代庙底沟类型的西坡遗址中,农作物有粟、黍和水稻,家养动物仅有狗和猪。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属于龙山文化的瓦店、王城岗和新砦等遗址的文化层里,出现了五谷和4种家畜。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前1500年,属于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王城岗、南洼、皂角树和新砦等遗址的文化层里,都出现了剪羊毛的现象。 由此可见,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新的生产力要素不断出现。虽然在不同的文化时期,中原地区有不同的政治中心,执政的统治集团也不一样,但他们都是在比较统一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运转的。 科技考古为我们更加精确地勾勒出古代中国的历史细节。无论是回顾新中国考古的历史,还是审视当下,科技考古在考古学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考古学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科技考古必将大有可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通过包括科技考古在内的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学者一定能够为展示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自己的作用。 (新闻来源:解放日报)

  2023年2月17日下午,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返回75天后,中国航天员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乘组与记者见面会。 这是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后,首次与媒体和公众正式见面。 见面会上,有关专家介绍了乘组返回后的恢复情况及后续打算。据悉,乘组飞行正常返回后恢复期主要分为隔离恢复阶段、疗养恢复阶段、恢复观察阶段三个阶段实施。截至目前,乘组已完成前两个阶段工作。从整体来看,航天员情绪稳定、心理状态良好,体重稳定在飞行前水平,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储备得到了进一步恢复,达到了预期效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待完成恢复健康评估总结后,3名航天员将转入正常训练工作。 见面会上,乘组就驻留空间站阶段和返回后的相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新闻来源:央视新闻)

  △沉桩作业完成 2月17日,世界最大打桩船“一航津桩”在宁波象山海域正式投入施工,这也是自交付以来,“一航津桩”首次施工作业。最先施打的钢护筒为宁波象山港铁路跨海大桥沉下67#墩台首根钢护筒。 △“一航津桩”吊起钢护筒 准备进行沉桩作业 据了解,“一航津桩”船长124米,型宽39米、型深8米,桩架高142米。最大可施打桩长118米+水深、重700吨、直径6米的桩基。能适应外海恶劣海况下的施工要求,能用于大型桩基施工、群桩式基础、风电导管架桩、风电单桩等施工,是我国水工建设领域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 (新闻来源:央视新闻)

   科技日报昆明2月19日电 (记者赵汉斌)暗条是由悬浮在太阳大气中冷等离子体物质构成,表现为暗的吸收结构,其磁场信息对理解暗条的形成、稳定和爆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选址与日冕观测组在大振幅暗条振荡研究中获得新的观测结果,相关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当暗条遭受扰动,受到磁张力的作用,暗条物质在观测设备视线方向会来回运动。借助双向喷流在“暗条—冕腔”磁绳结构中的运动,研究团队此前已对喷流和暗条相互作用作了初步探索。在此基础上,他们将目光转到双向喷流触发的大振幅暗条振荡上,并详细分析了这个大振幅振荡的性质。 研究人员分析了2011年11月29日的一个宁静暗条的振荡现象,发现产生于暗条南部足点的双向喷流,首先向北沿着构成冕腔的磁力线运动,随后推动部分暗条物质抬升并落回后,开始在冕腔底部纵向振荡。同时暗条偏北部分也开始横向振荡。借助珥震学方法,可以得到磁凹陷底部的曲率半径约为151兆米,这与对直接“看见”的磁凹陷进行三维重构的结果相符合。研究人员认为,新形成的喷流不仅可以触发单个暗条的同时纵向横向振荡,也能成为诊断暗条信息的珥震学工具。 此项工作首次立体观测了一个暗条的同时纵向和横向振荡,丰富了暗条振荡研究的观测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做了铺垫。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科协发布2022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 有哪些新的变化?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年02月21日 00:53:46

  中新网北京2月20日电 据中国科协消息,20日,中国科协召开2023“科创中国”年度会议。会议上,中国科协正式发布了2022年“科创中国”系列榜单。系列榜单相比往年有哪些新的变化? 据“科创中国”联合体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表示,相比往年,2022年的“科创中国”榜单遴选,首先是榜单设置推陈出新,包括推动技术突破、加快企业培育、促进产学研融通、强化人才支撑、带动创业就业、增进国际合作、优化开源生态,共7类榜单,类型更丰富,覆盖更广泛。 “其次,组织发动更加充分,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各类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征集候选2281项,较上年翻一番。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专家积极参与综合评议,确保榜单公信力。” “再有,统筹资源贯通服务,进一步盘活榜单资源,推动成果入库、参加技术路演、对接金融机构,凝练典型模式,强化‘科创中国’同参与各方的双向互动,不断提升大家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 总体看,“科创中国”系列榜单进一步优化了榜单类型设置,增强组织动员力度,扩大了榜单征集的范围和规模。 具体上,设立了“先导技术榜”“新锐企业榜”“融通创新组织榜”“创业就业先锋榜”“技术经理人先锋榜”“国际创新合作榜”“开源创新榜”共七类榜单。其中,先导技术榜在之前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四大产业领域的基础上,新增了绿色低碳和产业基础两个专项领域。 周济介绍,先导技术榜,聚焦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低碳、产业基础6大方向,遴选出150项前沿技术。 新锐企业榜,汇聚100个富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它们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产业升级作出贡献,有望成为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E星体育 融通创新组织榜,推出10个在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创业孵化等方面业绩优良的新型组织。它们完善了产学研融合的生态体系,促进了创新要素的跨界协同。 创业就业先锋榜,举荐50位创新能力卓越、创业精神可嘉、就业带动力强的代表,以此激励更多的青年人积极进取、勇于创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砥砺奋进、建功立业。 技术经理人先锋榜,选出20位活跃在一线的优秀代表,他们是科技创新加速落地的“催化器”。E星体育希望社会各界更多地了解他们,支持他们更好更精准地转化成果。 国际创新合作榜,面向全球征集50项可转移、可转化、可交易的高质量项目成果,服务试点城市和园区的重点产业需求,搭建中外产业技术交流合作平台。 开源创新榜,挖掘30项具有创新性的优秀开源产品,活跃度高、贡献度高的优秀社区,以及推动开源产业发展的优秀开源机构,引领打造开源创新生态。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总台央视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今年,我国将完成风云三号F星、G星发射任务。其中,风云三号G星配置了4台有效载荷,2台载荷为全新研制,1台载荷为升级换代,预计今年4月发射。作为国内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该星主要用于灾害性天气系统强降水监测,提供全球中低纬度地区降水三维结构信息。 风云三号F星配置了10台有效载荷,2台载荷为全新研制,3台载荷为升级换代,预计今年8月发射。作为上午轨道卫星,该星将接替风云三号C星在轨业务,在确保极轨气象全球成像和大气垂直探测业务的基础上,侧重地球表面成像观测,主要应用于天气预报、生态环境、灾害监测等业务及研究。 两颗新卫星成功发射后,我国将成为全球唯一同时业务运行晨昏、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进一步发挥低轨气象卫星完备观测网的整体优势,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发射两代4型19颗风云气象卫星,其中7颗业务在轨运行,持续为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 (新闻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昆明2月21日电 (记者 胡远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1日发布消息称,该所陈纪军研究团队从药用植物南牡蒿中发现一系列具有抗肝癌活性的新颖倍半萜二聚体。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肝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肝癌新发人数超过84万,因肝癌导致的死亡人数达78万,而约50%的新发病例发生在中国。目前共有4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瑞格菲尼、乐伐替尼和卡博替尼,1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拮抗剂雷莫卢单抗,以及2个PD-1抑制剂纳武单抗和帕姆单抗用于临床治疗肝癌,但结构类型相对单一,易产生耐药性。 陈纪军研究团队近年来致力于从蒿属植物中寻找结构独特、作用机制新颖的抗肝癌先导化合物和创新药物研究,成功建立了蒿属植物中倍半萜二聚体的定向识别与抗肝癌活性跟踪相结合的分离方法。该研究首次发现南牡蒿提取物对三株肝癌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并首次从南牡蒿活性部位分离9种结构类型的36个新颖的倍半萜二聚体—南牡蒿素A1-A3、B1-B2、C1-C4、D、E、F1-F15、G1-G8、H和I。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36个新颖的倍半萜二聚体中,南牡蒿素G5和G7活性最好,与临床一线抗肝癌药物索拉非尼相当;且南牡蒿素G7对正常肝细胞THLE-2显示出较索拉非尼更好的选择性,安全性优于索拉非尼;同时,南牡蒿素G7还可通过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诱导细胞凋亡和阻滞G2/M细胞周期从而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南牡蒿中一系列骨架新颖、结构多样的倍半萜二聚体,丰富了蒿属植物中倍半萜二聚体的结构类型,并为新型抗肝癌药物的研究提供了结构多样的候选分子和重要的药理学基础。 至今,陈纪军研究团队从南牡蒿、暗绿蒿、E星体育中甸艾、牛尾蒿和蒙古蒿等植物分离鉴定得到了122个具有抗肝癌活性的新颖倍半萜二聚体,占全世界蒿属植物已报道的234个倍半萜二聚体总数的52%。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废旧锂电池回收是门好生意。 不过,目前主流的电池回收企业都不得不面对一个烦,即电池回收的过程能耗大,经济成本高,并会产生大量有毒副产品。 2月初,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L)在其官方网站宣布,实验室相关团队已开发出一种快速释放黏结剂(Quick-Release Binder),使用这种快速释放黏结剂的锂离子电池在回收时,只需要拆开后放入常温碱性水,轻轻摇动就能将电极成分分离,之后将所需要的成分从水中滤出并风干即可。 目前,相关团队正在和美国电池回收企业onto technologies合作,进行测试,很快将推向市场。 据了解,黏结剂是大多数类型电池(包括锂离子电池和常用的碱性电池)中使用的胶状物质。电池都有两个电极——带正电的正极和带负电的负极。电极由产生电流的导电化学物质制成,黏结剂将这些活性化学成分结合在一起,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以实现一致和持久的性能。 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工作人员发明的快速释放黏结剂由两种市售聚合物材料聚丙烯酸 (PAA) 和聚乙烯亚胺 (PEI) 制成,它们通过PEI中带正电的氮原子和PAA中带负电的氧原子之间的化学键连接在一起。 当将固体黏结材料被置于含有氢氧化钠 (Na + OH – ) 的碱性水中时,钠离子会进入连接位点,从而将两种聚合物材料分开。分离的聚合物溶解到液体中,释放出嵌入其中的任何电极成分。 左边小瓶装着一个电池集流体铜箔,在快速释放黏结剂溶解后,电池中有价值的电极组件已经完全释放出来。右边小瓶中,黏结剂正在碱性水中快速溶解。相比之下,传统的黏结剂像胶水一样将电极材料强烈地黏合在集流体上,这使得分离和回收电池电极材料变得困难。 这就跟目前的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了解,以目前锂离子电池回收技术的火法为例,需要将电池切碎和研磨,燃烧后进行金属及元素分离。回收过程不仅能耗高,成本高昂,而且会释放出必须谨慎处理的有毒化学物质。 劳伦斯实验室团队的快速释放黏结剂可用于制造电池正极和负极,价格约为目前两种最常用的电池商业黏结剂的十分之一。 伯克利实验室能源技术领域的高级科学家、伯克利实验室储能中心成员、项目负责人刘杲说:“如果我们不停止燃烧电池、不停止把它们扔进垃圾桶,我们将在未来十年耗尽资源。钴和镍都不够用,我们必须回收,否则跟不上市场对电池的需求。” 团队的另一名成员表示,“在实验室规模,制备是很容易的,我们认为推广到商业规模也不会很困难。”团队认为,这种材料可以适用于各种尺寸的电池,从手机中的小型电池到电网中的储能电池。 团队的测试表明,这种黏结剂可以适用于各种电池类型,例如图中的纽扣电池。 2022年9月下旬,该技术被R&D 100 Awards评为2022年全球开发的100项革命性技术之一。 美国电池企业OnTo Technology 公司正在和刘杲的团队合作,完成产品测试并将其推向市场。已有的实验表明,快速释放黏结剂在高电压和低电压下都非常稳定,研究人员现在计划使用这一黏结剂构建原型锂离子电池,以分析其性能。 在OnTo Technology 公司创始人史蒂夫·斯卢普(Steve Sloop)看来,快速释放黏结剂代表了电池设计的范式转变。这种设计范式不再是先设计电池并试图在事后创建回收过程,而成为了第一个“为了回收”的设计。 假设测试进展顺利,技术将顺利过渡到商业制造。史蒂夫·斯卢普说,“电池不含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 (PFAS),这也是一项伟大的成就——PFAS 是一种用于制造不粘涂层和许多其他产品的化合物,但可能会产生很多健康相关问题。” 据了解,这项快速释放黏结剂的开发已经得到了美国能源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办公室的支持。 (新闻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陈腾云等与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模式匹配量子密钥分发(MP-QKD)。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密钥分发(QKD)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可以实现理论上无条件安全的保密通信,因此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MP-QKD是由清华大学马雄峰研究组于2022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协议,要求通信双方首先将信息编码在单个光学模式中,基于探测响应结果,通信双方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配对,再根据配对情况进行基矢比对、参数估计等后处理操作来产生最终的安全密钥。 相较于原始的测量设备无关协议(MDI-QKD),MP-QKD可将更多的探测事件用于成码,很大程度提高成码率;相较于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TF-QKD)和相位匹配协议(PM-QKD),MP-QKD无需复杂的激光器锁频锁相技术,节省成本且降低了实际应用难度,同时对环境噪声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潘建伟、陈腾云研究组基于MP-QKD协议,利用极大似然估计的数据后处理方法,精确地估算出两个独立激光器的频率差用于参数估计,并结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团队研制的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器,实现了实验室标准光纤百公里级、200公里级、300公里级以及超低损光纤400公里级的安全成码,相较于之前的原始MDI实验,成码率有明显提升,并且在300公里和400公里距离上较之前实验成码率提升了3个数量级。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MP-QKD在不需激光器锁频锁相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远距离安全成码且在城域距离有较高成码率,极大地降低了协议实现难度,对未来量子通信网络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