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几个重要论断E星体育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23
 E星体育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16年5月30日,习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到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内容之一。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围绕科技创新提出

  E星体育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16年5月30日,习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到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具体内容之一。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实际、合乎科技发展规律的重要论断,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习明确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是他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和要求,从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强调了把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列宁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时也强调,“要建设,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看来,科学技术有助于人类更好地认知客观规律、提升劳动生产力水平、创造更多物质财富;能够促使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历史性进步;能够使人类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习把脉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审度新时代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进一步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这些论述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当代中国和当今时代条件下的丰富和发展。

  从历史维度看,这是对我国科技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稳步前行,支撑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向世人展现出一幅由“科技立国”到“科技兴国”再到迎来“科技强国”的壮阔画卷。工业发达是世界强国的显著特征和标志,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使我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是保证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及时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通过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推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两弹一星”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科技成果问世,科技进步带动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生动诠释了“科技立国”的深刻内涵。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党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继制定并推进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科技发展计划,加速追赶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使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书写了“科技兴国”的精彩篇章。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中国踏上了“科技强国”新征程。

  从实践维度看,这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促进。经济建设要依靠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以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经济结构优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政治建设要通过科技创新为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诉求、行使政治权利,提供更多便捷、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文化建设要依靠科技创新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媒介、促进文化产业改造升级、更新文化产品生产方式、提升文化产品国际传播力等;社会建设要依靠科技创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总之,在新时代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动力和支撑作用。

  习指出:“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具体来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这为我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带来有利环境和条件。

  一方面,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比以往更加迫切,这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上升,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目前,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位。基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要求和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新变化,我国经济进入由“速度增长型”向“质量发展型”转变的新阶段。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换动力、调整结构的关键节点。由于经济发展旧动能逐渐趋于弱化,传统发展方式优势不再,我国经济发展驱动力要由以往主要依靠投资、资源、廉价劳动力等要素转换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上来。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有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产品的物质需求;农业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提供强大支撑,有利于乡村振兴;绿色科技创新能帮助人们建设更加美丽的环境,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技创新因此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成长,“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需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习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古今中外科技创新之于民族盛衰、大国沉浮的历史充分诠释了“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这一科学论断。正如习所言:“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难得机遇,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E星体育、国防实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涌动,对于历史上曾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中国来说更显弥足珍贵。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增强机遇意识和紧迫感,“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而应主动参与、提前谋划、抢占先机。

  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2018年5月28日,习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开幕会上指出:“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才能对症施治,从而有针对性地消除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障碍和阻力。

  一是基础科学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较为突出。基础科学是科技进步之基石,“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由于基础薄弱、研发投入受限等原因,我国在基础科学方面仍与世界先进科技强国有较大差距,“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而关键核心技术是一国科技实力的标志,是国际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关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于基础科学和核心技术之间的关系,习深刻指出:“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E星体育、无本之木。”在新时代,必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稳步推进基础科学的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努力补齐短板。

  二是科研和经济之间的联系尚需进一步加强。科技与经济的“两张皮”状况,是我国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其直接表现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E星体育、不顺、不畅。一方面,不少科技创新止步于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科研成果封闭自我循环较严重,形成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途中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上的“篱笆墙”。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不力,导致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不能起到应有的战略支撑作用,同时也造成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物质保障力和社会需求度降低,以致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习多次讲到这一问题,反复强调科技创新“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推动力”。

  三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仍然存在。我国是科技人才大国,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可观,但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不足,主要是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我国在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等领域的首席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世界级科技大师等领军人才不够多,创新团队有限,尖子人才不足。高水平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火车头”,是国家科技实力的标志性力量。然而,我国高水平科技人才现状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客观要求尚有较大差距,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对此,习强调,要全面聚集人才,一方面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另一方面要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四是科技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当今时代,“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只有合理配置创新资源,才能建立起优质、高效的创新体系。然而,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建设问题在我国科技领域依然存在。我国在科技计划、经费投入、项目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着分散的状况,如科技计划碎片化、科研项目聚焦不够、科研经费分割浪费等,从而导致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强。应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加强一线调研、顶层设计和总体协调,使创新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

  五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需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熟悉市场对科技成果的需求趋势,具备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平台优势,能够直接促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然而,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从主观上讲,不少企业热衷于短期快速获利,创新意识较弱、自信心不足,习惯于引进、购买国外技术,潜心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高。从客观上讲,企业创新环境亟待优化,时常受限于体制机制、市场调节等诸多方面的影响。社会需要是科技进步的动力,而企业是连结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纽带,企业能否成为创新主体对于全社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习强调,“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习强调,“这条道路是有优势的”,要“最大限度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推进科技创新整体合力”。新时代,推进科技创新具备诸多“中国特色”的优势,这是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自信之源。

  中国的领导。习指出:“中国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在领导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在科技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创新资源配置、重点科研项目合力攻关、科研基础设施保障、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调动等方面都显示出独特的领导和组织优势,特别是保证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特色优势的充分发挥。习强调,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在新时代推进科技创新,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继续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激发科技界创新热情,凝聚全社会创新力量,不断开创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

  坚实的科技基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当前,我国在某些科技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国在“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速铁路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体现出科技基础之坚实,也成为我国能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的先决条件。正如习所指出的,“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自信源于既有成就,坚实的科技基础使我们更加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时代科技创新机遇。

  规模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依靠和第一资源。多年来,我国一以贯之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政策,时至今日已经造就出一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当下,我国正在努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强调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这必将在新时代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源源不断地培养、输出大量科技人才。正如习所言,“中国这么多人,教育上去了,将来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

  广阔且富有潜力的市场需求。习指出:“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新时代我国对科技创新的社会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其一,我国已经确立并在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当下我国社会的市场观念、市场意识、市场思维都较改革开放之初有了显著的变化,市场需求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指向标,加之我国人口众多,伴随着国民收入持续增长,对先进科技成果的消费需求广阔且潜力巨大。其二,伴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我国的社会需求直接对接全球先进科技成果,这无形中给我国科技创新带来竞争压力,进而转化为创新动力。其三,人们的消费理念随着潮流而快速变化,对含有新、奇、特技术的产品和服务的渴望愈发强烈,对科技创新充满期待。有鉴于此,习指出:“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发挥好我们的优势,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

  持续有力的科技投入保障。资金投入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年 9月,习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2015年至201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amp;D)经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8.9%、10.6%、12.3%、11.8%、10.5%,已连续多年增速保持世界领先。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amp;D)经费为21737亿元,占全年 GDP的 2.19%,已接近创新型国家研发投入占 GDP比重的水平。可以预见,我国未来仍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改善创新环境,更有力地推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

  国际间科技交流、合作乃至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着世界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最终惠及人类社会。习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关于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关系,他分析指出,“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在新时代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坚持开放创新。

  时代潮流的现实要求。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科技领域坚持开放创新,是适应时代客观要求的应然之举。2014年6月,习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提高工程科技发展国际化水平已成为各国推动工程科技创新的普遍共识和重要手段,共享工程科技成果是推动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2019年10月,他又在向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所致贺信中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加强科学研究,密切科研协作,推动科技进步”。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推进科技创新方面顺应时代潮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的积极态度。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在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战争后,与资本主义列强存在巨大差距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开始多方面地了解、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但由于长期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宁,科技发展极其有限。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才真正建立起人民的科技事业并奋起直追,陆续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更广范围实行对外开放,更大规模学习、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全面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日新月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利于进步。新时代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秉持开放理念,走开放创新之路。

  科技发展规律及新趋势的客观要求。习敏锐地指出:“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创新要素更具有开放性、流动性,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这是他把脉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新条件、新特点和新趋势得出的重要结论。只有在准确把握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了解科技发展前沿信息、认识我国科技发展不足和短板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

  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必然选择。在重大传染性疾病、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防灾救灾、网络安全等全球共同挑战面前,世界各国可谓风雨同舟,需要在科技领域联合攻关、共同应对。习指出:“我们将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当前,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蔓延,习倡议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他指出,中方已经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向所有国家开放E星体育。要集各国之力,共同合作加快药物、疫苗、检测方面的科研攻关。

  新时代推进科技创新应在全社会弘扬正确、积极的科技伦理观,明确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取向,为科技造福人类社会提供保障。

  一是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为全人类造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科技创新是为全人类造福的伟大事业。2014年3月27日,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大力发展科技事业,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社会,使人们在持续的天工开物中更好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让科技为人类造福。”这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是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一位科研人员都必须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习强调,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E星体育。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更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意义,牢记祖国和人民寄予的重托,勇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担。

  三是要具备合乎创新规律的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是探索未知、创造未有的实践活动,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与之相应,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特定的科学精神。比如,要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自信。自信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积极心理因素,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尤显重要。习指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再如,要敢于怀疑。创新意味着突破甚至是颠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就是在不断怀疑、论证、试验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习曾勉励科技工作者,“凡事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他还要求,“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环境”。

  习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时代明确科技创新地位、抓住科技创新机遇、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发挥科技创新优势、树立开放创新观念、加强科技伦理建设等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和论断,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战略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