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星体育根据研究方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和概括的程度不同,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化分成三类。一类是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即哲学方法和逻辑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二类是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例如观察、实验(试验)、模拟、数学等方法(广义的观察、实验和数学等方法,研究社会科学也需要)。三类是适用于某一门或几门自然科学的特殊研究方法,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运用解剖法研究生物的构造和功能的关系。根据人类认识过程的发展顺序和深度不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又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模拟、调查获取感性经验材料的基本方法———经验方法。二类是通过对科学技术研究资料的加工得出科学结论的基本方法———理论方法。例如科学抽象法、各种逻辑方法、想象和灵感、数学方法、科学假说等等。由此可见,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且在每个层次里,经验法和理论法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在许多基础科学理论研究中,研究者将研究工具、仪器设备作用于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事实材料,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使用观察实验和模拟等方法。然后研究者运用经验方法进一步将事实材料进行加工和整理。再次研究者把通过经验方法加工获得的事实材料,通过科学抽象,使用数学、逻辑、模型、归纳、演绎、假说、等方法上升为科学理论,这个阶段所使用的方法即为理论方法。因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是呈立体网络状结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三大领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本身、与之相关的统计方法以及计算机统计软件的应用(如SPSS)。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有探索、描述、解释和评价四种。科学家在进行探索性研究时,往往采用定性的方法。问卷调查、实地研究、内容分析等在描述性研究中较为普遍使用。解释性研究常常需要运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而评价研究则较多的采用实验研究和比较研究。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结构是平面化的。社会科学在研究过程中虽离不开理论思维方法,但更多运用的则是感性认识的方法。社会科学试图说明个人和群体的动机和行为,以及社会制度对它们的影响等复杂现象。这些现象往往不能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直接观察到或者加以量化,而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的感性认识。因此,社会科学的研究呈现出大体上以感性方法为主,理论方法为辅的平面结构状态。
2.1刚性与弹性自然科学较为关注数据,它总是在受控的条件下收集数据,并把数据作为检验理论的一种方法。其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可检验性。在同等的条件下,运用适当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大体上是一致的,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很高。这是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在运用同一种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时要求严格遵循方法本身所给出的规则,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刚性。而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尽管在同等条件下,运用同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唯一的。例如,两个研究者在同一时间运用同样的方法———比较法对相同的两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进行比较研究,得出来的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就在于研究者在比较对象时,待入了不少主观选择性,所观察和比较到的结果自然不一样。可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弹性。
2.2精确性与价值性自然科学的研究强调在同样条件下运用同一方法的可检验性,也就是说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更具有精确性。其研究结果依赖于实证数据的支撑。例如,在经典数学中,科学家用微积分方程将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等等的基本规律一一地表示出来,然后运用这些微积分方程去解决问题。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之所以具有精确性,是由于它本身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决定的。在对自然现象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描述中,往往描述的是量的关系。事物的量虽然常常以变化的形态出现,但这种处于变化形态的量,在每个确定的条件下,也是有确定的值的。即使是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规律,其量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与自然科学不同,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人们的价值观对研究目标、研究工具、研究路径的选择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者在探索中渗透着个人的价值观,在数据中参杂着个人意愿。例如,为了考察城市居民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接受性程度,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问卷的设计就会因人而异。由于研究者对这个题目的主观感受不同,所以所设计的题目的侧重点和考察点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从邻里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有的从城市居民对外来人口的评价来考察。其次,访谈中,即使访谈的提纲一样,调查者在记录被访者的回答时,也会因为个人价值的差异而使得记录的侧重点完全不同。调查很容易被个人情感所驱使,对受访者产生同情、怜悯等心理。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一再强调价值中立,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价值性不可能完全的消除。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E星体育。自然科学以实验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具有多层次性、刚性和精确性,呈现立体网络状结构。社会科学以调查研究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其研究方法具有平面化、弹性、价值性的特征,呈现平面结构研究状态。在二者的研究中,我们需要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才能正确的描述研究对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1.1项目申报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科学人才1993年以来,辽宁省共有2209人累计2777人次获得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1993年以来,辽宁省有25名院士累计48人次获得了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2003年至2012年,共有院士35人次获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1993年至2002年(13人次)的2.7倍。在中科院属高端人才③中,共有106位学者先后获得251项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其中18人21次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占中科院属各类高端人才总数的17%。
1.2科技产出成果促进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2001~2011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部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共6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5项,省级科技进步奖591项,分别占全省获奖总量的4.1%、95.9%。“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奖励能力显著提高,分别获得部级奖励15项,省级奖励283项,与“十五”期间相比,分别增加了5项和23项。
2.1基础研究认识存在误区当前我国地方科技管理部门,虽然提高了对以自然科学基金为主要代表的基础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但还是普遍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不能全面认识基础研究的社会功能,缺乏对基础研究厚积薄发特点的深刻认识,在科技投入上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倾向。
2.2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目前,辽宁省没有针对自然科学基金出台过管理办法,2005制定的《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已远不能适应当前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需要;基金资助项目单位日常规章制度不健全,激励措施不到位,影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模式相对单一,没有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中的重大、重点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相匹配,灵活性明显不足。
2.3资助数量不足自辽宁省成立自然科学基金以来,批准项目数逐年提高,近年年均资助数量已达到300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年度资助项目数超过400项的地区已达到6个,由高到低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西;有一半省份年度资助项目数在200~400项,辽宁省目前处于第二梯队的中部。④随着辽宁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从事科研的人员数量快速增长,需要省自然基金扶持的项目和人才层出不穷,但每年自然科学基金的限项申报数量却没有明显增加,各科研单位对增加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量的需求十分迫切。
3.1在强调研工作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围绕省级科学基金与基础研究工作实际,将调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增加基金工作公开、公正程度。完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建议增设重点资助项目和杰出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并适当增加自然基金项目支持数量,扩大覆盖领域。
3.2大幅提高经费投入力度一是保障财政经费稳步提高。适当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财政科技拨款中的比例。二是努力拓宽经费来源。扩大联合基金试点范围,积极引导省内各市科技行政部门、大型骨干企业和龙头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建立省市、省校、省所、省企等联合基金,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基金投入体系。
3.3科学修订评价体系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对自然科学基金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修改完善自然科学基金的评价体系。一是完善评审专家库和评审专家选择机制,建立专家库信誉评价机制。二是推行通讯评审中“双盲”评议办法,积极推进网上评审,完善同行评议制度,维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过程的公正性。三是建立有别于传统同行评审的评审机制,关注可能产生新思想的前沿性研究,关注有创新潜能的人才培养,实现基金项目立项评价的科学性。
3.4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是切实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创新人才成长规律,改进创新研究和人才评价体系,营造平等争鸣、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激励创新的学术文化氛围。二是加强大科学工程、科技文献数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基础研究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科技人员创造潜心研究的环境氛围。三是加强宣传,扩大基金工作影响,出版《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画册》,总结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成立20年来的经验和成果,让全社会了解自然科学基金的发展历程。
科技期刊担负着缔造中国科技文化的选择、优化、传播与积累的重任。作为出版工作者,期刊编辑肩负着社会责任、政治责任以及文化责任。因此,期刊编辑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明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现、世界观,时刻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编辑的政治素质主要指编辑人员如何紧密结合编辑工作实际,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对于学术期刊,人们一般认为社科类学术期刊比较容易出现政治问题,而对于自科类学术期刊则稍有忽视。文献[5]中舒干列举出了一些自科类编辑人员因对政治问题的忽视而出现的政治错误。笔者也曾在期刊校对过程中遇到作者将台湾、香港的股票数据与欧美国家的数据进行对比,而在文章的图题里面因为疏忽将以上两个地区和其他国家统一写成了多少个国家的对比图,在文章编辑过程中却没有发现。因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更应该重视从细节处发现政治问题,这就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有良好的政治判断力。
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期刊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学术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业务能力。期刊编辑出版的双层学科性质决定了期刊编辑人员既要具备学科专业业务素质,也要具备编辑专业业务素质。关于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即:狭义上的业务素质和广义上的业务能力。狭义的业务素质如文献[2]中所提出的,包括:①语言文字修养,②论文审读与编辑加工能力,③现代化办公能力;而广义上的业务能力包括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要对市场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无论是狭义上或是广义上的理解,总体来说,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既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通晓编辑工作的规律;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自然科学学术编辑又必须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并且还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
首先,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大多分为两类:综合类和基础学科类。综合类学术期刊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电子学、环境科学等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如:《中国科学》杂志。基础学科类一般只涉及某一种或者几种相互交叉的自然学科,如:《数学学报》、《物理学报》等。无论是综合类还是基础学科类的学术期刊,都对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现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许多已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极大部分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我国现代社会中是一支科学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专业知识都基本满足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在已有专业知识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身学科的“专家”,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学术素养,及时更新各种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杂家”,从而更好的完成编辑工作,为读者服务。
其次,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通晓编辑工作的规律,具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一般来说,期刊编辑主要是熟练掌握编辑出版学科知识及详细了解国家关于出版方面的方针、政策。而对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学术文章中涉及到的数理公式较多,变量符号、图表更是数不胜数。由于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自然学科知识E星体育,也不可能像电脑硬盘一样存储大容量的数据,因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更多的将自然科学常识与编辑理论常识以及编辑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指导日常的编辑活动。
最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并且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无论是稿件由纸质版变为电子版还是接收方式由邮寄变为互联网接收,都显示出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改变。现在我们面临的是计算机网络,是多媒体世界,是电子出版物,这些都要求期刊编辑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从而使期刊编辑工作更方便,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编辑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自然科学学科来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更容易,因此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做好国内与国外学者交流的纽带,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对于期刊编辑来说,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娴熟的编辑业务技能,同时也要有道德素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敬业精神,使自己所编辑的刊物成为对读者、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精神食粮。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是用来维护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人、编辑与读者、编辑与编辑群体等相互关系和利益的准则。为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只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奉献精神,以质量为标准选稿,始终坚持为作者、读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保证期刊质量严格把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
总之,在这个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开拓,勇于实践,不断加强各种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增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在编辑工作中大力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相适应。
虽然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不涉及政治性言论,但它仍有政治原则与方向问题。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政治原则与方向首先体现在文稿在主题与观点中是否与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保持一致。例如,有一篇名为《中医退出正当时》的文稿,作者以大量事实论证我们应放弃对中医的投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西医发展上会有更大效益。审稿人认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大胆、独到、新颖,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刊载。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观点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的观点相悖,不予刊用。而与此同时,有刊物刊出了类似观点的文稿,虽在学界引起了反响,但给举步维艰的中医发展在舆论上又人为制造了不该有的麻烦。一篇名为《公立医院应走市场化道路》的文稿,作者从经济学角度阐述公立医院走市场化道路解决发展问题的观点,观点有理有据。审稿人认为,该观点对我们许多陷入发展困境的公立医院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刊载。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观点与国家医疗制度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公立医院必须承担社会义务的原则相悖,不予刊用。审稿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与缺乏政治意识有关。学术类科技期刊的政治原则与方向表现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出版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要求学术类科技期刊保证所载内容必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为提高影响力,置泄密于不顾许多刊物为提高刊物影响力,喜欢刊载一些有“爆炸点”的文稿,而许多作者为提高自身学术地位,也希望刊载文稿能引起学界广泛影响。为此,都在围绕“爆炸点”做文章。“爆炸点”不好找时,自然想通过捷径来制造“爆炸点”。最捷径的办法就是大尺度地暴露研究方法与过程,以此来赢得别人的兴趣与关注。在医学期刊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期刊把一些非常有情报价值的种族基因信息刊登出来E星体育,为敌对国家制造基因生物武器提供了资料,这种教训是惨痛的。有资料显示,国外情报机构获取我国情报的主要渠道是公开出版物。因此,期刊编辑必须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在审阅一些高科技项目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把好保密关。
(2)就学术而学术,置潜在不良影响于不顾许多编辑在审稿时就学术而学术,置潜在不良影响于不顾。比方说,有一篇名为《XX族艾滋病感染调查及分析》的文稿首次披露了一个封闭地区、学者们认为不存在艾滋病流行条件的地区发生了流行情况,这是一个颠覆以往普遍认识的一个新的学术观点。审稿人认为,该文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该予以刊载。但编委会在慎重思考后予以撤稿,认为这种情况发生在民族地区,如果被人利用,很可能将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演化成政治问题。有一篇名为《某地鼠疫流调报告》的文稿将一个地区发生鼠疫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审稿人认为,该文稿意在总结某地鼠疫的发生规律,对鼠疫防治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而编委会认为,文稿不宜公开发表,其如若散布到社会上,极易引起社会恐慌。一篇名为《XX族X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的文稿将某一个民族的某个基因情况进行了报道。审稿人认为,该文稿发现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个基因特征,对人种研究提供了证据。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貌似一篇纯学术论文,但文中涉及到的观点有种族歧视问题,文稿不宜发表。
(3)重视文稿总体思想,置细枝末节于不顾编辑工作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加体力加眼力的工作,很少有不超负荷工作的编辑。故而许多编辑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文稿的主题思想上,而忽视了对细枝末节的审查。殊不知,一个小小的不注意便会引发大的政治波动。有一篇名为《我国人口肿瘤分布地区特征》的文稿宣称统计范围为“全国”,但我们细看并无台湾资料,对此我们的编辑及时在文中加注“除台湾地区”字样。这种情况很多,易给人以口实。有一篇名为《海西州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地方病调查》,我们对文稿的敏感问题进行了审读没有发现问题,而在付印时,一位蒙古族激光照排人员提出“抗议”,原来作者把“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写成了“藏族蒙古族”自治州,我们在审读时没想到会发生此类问题。此外我们在常见问题上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常常对国界也十分注意,而对省界、区界关注不够,引来意想不到的纷争。
(4)重视文稿主体审读,置参考文献于不顾随着文稿规范性的增强,参考文献成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参考文献的审读,我们许多编辑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或仅对关键文献加以审核,或只是对文献引用格式予以规范。在对一篇国外来稿审核文献时,我们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作者提供的是一个文献来源网址,但无意点开这个网址,发现它是一个别有用心的链接。对文献链接我们要有十二分的注意,对指向一些特定域名的网址进行不厌其烦的检查,防止将读者引向境外别有用心的站点,例如对含.tw的站点,应着重检查,其常常隐含有分裂祖国的内容。
编辑活动是一项以创造社会审美价值为目标的脑力劳动,自始至终充斥着编辑主体的审美情感。编辑主体的审美原则是保持刊物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的关键。任何学术期刊,包括自然科学类期刊,总是由一定的阶级所掌握,总要表现其所属阶级的立场、观点、利益和愿望,为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因此办好学报的最根本的原则,即是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性原则,必须讲政治。因此,编辑主体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首先要看文稿的政治质量,如果一篇文稿仅从学理上有严密性,但政治倾向是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那么,再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也是不可取的。所以编辑主体在审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必须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审视文稿,否则就失去了作为编辑主体自身应尽的职责。
审读制度是我们的防火墙。学术期刊编辑要树立审读意识,审读一直贯穿于期刊的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始终。每个出问题的编辑部都有审读制度,本调的是“切实建立”。作为一项制度设计,我们要把审读制度设计成一项不可逾越的程序性制度,而不仅仅是一项可有可无、可松可紧的附加性制度。(1)构建学术期刊外部审读机制对于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十分必要。(2)重视审读者的第三方性。往往请单位内部的专家来做审读工作,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许多问题他们看不到或不愿说。而从单位外聘请相当比例的审读员,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3)不迷信资深专家审读。资深专家、学者知名度高,担任社会职务多,社会活动多,难以有足够的精力保证审稿的质量。有的审稿人还担任各级的行政领导职务,或是学科带头人,日常工作繁忙,往往不能保证审读质量,为此可考虑启用一些年轻学者担任审读工作,以收到切实效果。(4)不放松知名专家稿件的审读。应加强对约稿的审读,对审读出的问题不迁就,不通融。(5)审读决不可抽样,必须全刊审读。综上所述,自然科学类期刊编辑要从思想上树立起对自然科学类文稿的政治审查意识,不因其为自然科学类稿件而忽视政治质量审查,要辨别、厘清一字不着但潜含于文稿内容之内的不良政治问题,按照“研究无、宣传有纪律、发表分内外”的原则,切实确保自然科学类期刊的整体办刊质量,严格做好自然科学类期刊政治质量的把控。
虽然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不涉及政治性言论,但它仍有政治原则与方向问题。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政治原则与方向首先体现在文稿在主题与观点中是否与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保持一致。例如,有一篇名为《中医退出正当时》的文稿,作者以大量事实论证我们应放弃对中医的投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西医发展上会有更大效益。审稿人认为作者提出的观点大胆、独到、新颖,可以作为一家之言刊载。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观点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的观点相悖,不予刊用。而与此同时,有刊物刊出了类似观点的文稿,虽在学界引起了反响,但给举步维艰的中医发展在舆论上又人为制造了不该有的麻烦。一篇名为《公立医院应走市场化道路》的文稿,作者从经济学角度阐述公立医院走市场化道路解决发展问题的观点,观点有理有据。审稿人认为,该观点对我们许多陷入发展困境的公立医院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刊载。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观点与国家医疗制度具有社会福利性质,公立医院必须承担社会义务的原则相悖,不予刊用。审稿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与缺乏政治意识有关。学术类科技期刊的政治原则与方向表现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出版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就要求学术类科技期刊保证所载内容必须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许多刊物为提高刊物影响力,喜欢刊载一些有“爆炸点”的文稿,而许多作者为提高自身学术地位,也希望刊载文稿能引起学界广泛影响。为此,都在围绕“爆炸点”做文章。“爆炸点”不好找时,自然想通过捷径来制造“爆炸点”。最捷径的办法就是大尺度地暴露研究方法与过程,以此来赢得别人的兴趣与关注。在医学期刊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期刊把一些非常有情报价值的种族基因信息刊登出来,为敌对国家制造基因生物武器提供了资料,这种教训是惨痛的。有资料显示,国外情报机构获取我国情报的主要渠道是公开出版物。因此,期刊编辑必须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在审阅一些高科技项目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把好保密关。
许多编辑在审稿时就学术而学术,置潜在不良影响于不顾。比方说,有一篇名为《XX族艾滋病感染调查及分析》的文稿首次披露了一个封闭地区、学者们认为不存在艾滋病流行条件的地区发生了流行情况,这是一个颠覆以往普遍认识的一个新的学术观点。审稿人认为,该文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该予以刊载。但编委会在慎重思考后予以撤稿,认为这种情况发生在民族地区,如果被人利用,很可能将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演化成政治问题。有一篇名为《某地鼠疫流调报告》的文稿将一个地区发生鼠疫的情况进行了报道。审稿人认为,该文稿意在总结某地鼠疫的发生规律,对鼠疫防治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而编委会认为,文稿不宜公开发表,其如若散布到社会上,极易引起社会恐慌。一篇名为《XX族X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的文稿将某一个民族的某个基因情况进行了报道。审稿人认为,该文稿发现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个基因特征,对人种研究提供了证据。而编委会认为,文稿貌似一篇纯学术论文,但文中涉及到的观点有种族歧视问题,文稿不宜发表。
编辑工作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加体力加眼力的工作,很少有不超负荷工作的编辑。故而许多编辑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文稿的主题思想上,而忽视了对细枝末节的审查。殊不知,一个小小的不注意便会引发大的政治波动。有一篇名为《我国人口肿瘤分布地区特征》的文稿宣称统计范围为“全国”,但我们细看并无台湾资料,对此我们的编辑及时在文中加注“除台湾地区”字样。这种情况很多,易给人以口实。有一篇名为《海西州藏族蒙古族自治州地方病调查》,我们对文稿的敏感问题进行了审读没有发现问题,而在付印时,一位蒙古族激光照排人员提出“抗议”,原来作者把“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写成了“藏族蒙古族”自治州,我们在审读时没想到会发生此类问题。此外我们在常见问题上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常常对国界也十分注意,而对省界、区界关注不够,引来意想不到的纷争。
随着文稿规范性的增强,参考文献成为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参考文献的审读,我们许多编辑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或仅对关键文献加以审核,或只是对文献引用格式予以规范。在对一篇国外来稿审核文献时,我们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作者提供的是一个文献来源网址,但无意点开这个网址,发现它是一个别有用心的链接。对文献链接我们要有十二分的注意,对指向一些特定域名的网址进行不厌其烦的检查,防止将读者引向境外别有用心的站点,例如对含.tw的站点,应着重检查,其常常隐含有分裂祖国的内容。
编辑主体的审美原则是保持刊物政治质量和学术质量的关键。任何学术期刊,包括自然科学类期刊,总是由一定的阶级所掌握,总要表现其所属阶级的立场、观点、利益和愿望,为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因此办好学报的最根本的原则,即是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性原则,必须讲政治。因此,编辑主体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时,首先要看文稿的政治质量,如果一篇文稿仅从学理上有严密性,但政治倾向是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那么,再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章也是不可取的。所以编辑主体在审稿、编辑加工过程中必须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审视文稿,否则就失去了作为编辑主体自身应尽的职责。[1]
审读制度是我们的防火墙。学术期刊编辑要树立审读意识,审读一直贯穿于期刊的整个编辑、出版工作的始终。每个出问题的编辑部都有审读制度,本调的是“切实建立”。作为一项制度设计,我们要把审读制度设计成一项不可逾越的程序性制度,而不仅仅是一项可有可无、可松可紧的附加性制度。
(2)重视审读者的第三方性。往往请单位内部的专家来做审读工作,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许多问题他们看不到或不愿说。而从单位外聘请相当比例的审读员,则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不放松知名专家稿件的审读。应加强对约稿的审读,对审读出的问题不迁就,不通融。
(4)审读决不可抽样,必须全刊审读。综上所述,自然科学类期刊编辑要从思想上树立起对自然科学类文稿的政治审查意识,不因其为自然科学类稿件而忽视政治质量审查,要辨别、厘清一字不着但潜含于文稿内容之内的不良政治问题,按照“研究无、宣传有纪律、发表分内外”的原则,切实确保自然科学类期刊的整体办刊质量,严格做好自然科学类期刊政治质量的把控。
论文摘要:选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项数、项目资助金额、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和国内论文数量等计量指标作为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尝试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
科学基金资助制,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作国家科技资源分配和管理的主要手段,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和国家目标的实现。科学基金制的目标就是将有限的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项目上,提高项目的研究水平,出成果、出人才。科学基金产出效率问题也是国外学者关注的对象。
我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始终与相应的管理科学研究资助体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学者以我国目前的管理科学研究资助体系为对象,分别就其构成、特征,以及对管理科学研究资助的力度比较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管理科学学科的发展。管理科学部主要资助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和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领域。评审一直坚持“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用什么方法对同行专家的评议效果进行评价呢?基金项目的投人一产出状况是评议基金投放合理性的重要指标。本文尝试通过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与中国管理科学论文的地域分布作比较研究,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其支持环境的宏观一致性和微观协调性的角度,审视同行专家评议的总体效果。采用的方法是科学计量学方法。
本文将中国各省区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的产出能力作为计量各地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同时,也将其视为表征管理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环境优 劣状况的指标。选择以下四项指标。
(1)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自由 申请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统称为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一年一度公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资料》。我们将其中“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情况按地区和单位统计表”作为各省区管理科学基金项数的数据来源。
(3)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8年起开始一年一度大规模地对中国科技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工作。统计对象包括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两大部分。中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数据源为美国编辑出版的权威性检索刊物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国际论文统计是以中国学者为论文第一作者,被上述三种检索刊物收录的论文。一年一度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妒11成为我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我们将我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按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
评价管理科学研究国际水平的最好指标是被sci和ssgi收录的论文量,这是由于管理科学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学科,国内部分管理科学研究论文被sci收录,而部分管理科学研究论文被ssci收录。但目前各省区管理科学sci和ssci收录论文量数据无法获取。这是由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把sci , ei , istp依学科和地区混合统计在一起;而国内一直没有机构开展历年ssci收录中国论文的统计工作(2006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才开始着手开展统计)。
数据源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源期刊400多种,其中管理学源期刊20多种。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统计的是发 表在这些学术期刊上的管理科学论文,按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分类。各省论文量是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开的数据。
我们选择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与国内论文数量作为表 征管理科学基金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指标,以衡量管理科学基金投放的合理性,是基于下述四方面的理由。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主要作用是资助和支持国 内高水平的基础性研究。而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成果是科技论文和专著。据统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 目的成果中,科技论文的数量占98%以上,专著不足2%.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结项统计也表明,管理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绝大多数直接反映在项目的论文产出上。这表明,管理科学论文指标是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
(2)据文献[10]统讨一,1999-2004年各年度由基金资助产生的管理科学论文只分别占当年全国国内管理科学论文的23.5%,32.1%,29.1%,3 i.9%,33.6%和38.2%,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是产生管理科学基金论文最多的科学基金。尽管这一比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论文毕竟只占我国管理科学论文的一小部分。因此,我们所选择的管理科学论文与管理科学基金决非产出与投入的关系。而应将前者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强弱的指标,视为管理科学基金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指标。
(3)各省区管理科学研究的人力、物力也是表征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指标。但是,研究人员的数量最终都将综合表现为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为了简化研究,本文暂不将管理科学研究人力和物力作为单独的计量指标。
(4)除了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指标外,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的引文指标也是表征各地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指标。遗憾的是,数据来源困难,只得放弃引文指标。
表1列出了1999-2004年6年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篇数、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篇数、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的统计数据,并依据数量大小作了排序。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管理科学论文和管理科学基金指标作四项比较。前两项比较是宏观分布规律的比较,后两项比较是对微观层次协调性的考察。
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在科学计量学中应用较为广泛。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主要探讨不同计量单元指标频度值随其排序位次而变化的规律。用x表示某计量单元在某项指标频度值排序表中的位次,用y表示相应的频度值。建构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型时,通常根据不同情况将普通的x-y坐标系转换成双对数lgx-lgy坐标系或半对数x-lgy坐标系,目的是将x-y坐标系中排布成曲线的点列转化为排布成直线的点列,从而使点列的排布特征更为明显,便于作线性回归。双对数lgx-lgy坐标系中的线性分布lgy=c-algx ( a0)对应的是x一y坐标系中的负幂分布lgy=c-algx ( a0),半对数x-lgy坐标系中的线性分布lgy=c-algx ( a0)对应的是x一y坐标系中的负指数分布y=ae x(a0)。参数。是点列回归直线斜率的总量值,是各计量单元间指标频度差异大小的表征。
a计算结果表明,本文四项指标按省区的排序一频度分布规律用负指数分布拟合更恰当。将a值及相关系数rz值列人表2。
对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和管理科学基金金额四项指标的a值作比较,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国内论文指标的。值大于国际论文指标的a值。这表明,国内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大于国际论文数量的相对差距,因而,国内论文数量是比国际论文数量区分度大的基金支持环境指标,可作为表征各地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首选指标。
(2)基金金额指标的。值稍大于基金项数指标的a值。即是说各省区管理科学基金金额的相对差距更大一些。因而E星体育,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是比管理科学基金项数区分度大的投人指标。如果简化比较指标,二者择一的线)基金指标和论文指标相比较,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指标的a值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指标的。值最接近,差值不超过0.03。这是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排序一频度分布规律一致性的量化表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用于支持国内高水平研究的资金投人,而管理科学国内论文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水平,这二项指标宏观分布规律的一致性从定量角度揭示了1999-2004年六年中管理科学基金资助地域分布的合理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是逐项申请和逐项审批的。除少量地区科学基金按项目倾斜到10个科技较落后省区外,各省面上项目基金金额都是逐项累加起来的,并没有人为地在省区间作平衡,更没有有意使管理科学基金按省区的分布模式与国内论文按省区的分布模式一致。二者宏观分布的一致完全归因于同行评议。是同行评议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基金与其支持环境间起着调节作用。
集中度是一个建立在排序一频度分布基础之上的概念。它表征的是某项指标排序位次居前的若干计量单元、其指标频度之和占全部计量单元频度总和的份额。与经济计量中行业集中度的计算方法不同,科学计量学中科技成果集中度的计算方法是以普赖斯定律为基础的。普赖斯定律是这样表述的:若某一科学家群体有n位科学家,共计撰写了p篇论文,那么,最高产的n位科学家撰写的论文数大约是。普赖斯定律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科学计量指标集中度的计算。
按照普赖斯定律的要求,我们分别计算了国际论文和国内论文最高产的29个省区论文所占的份额。由于,我们首先计算了1~5位论文高产出省份的论文总数,再加上排序第6位的省份论文数量的39%,以此作为论文高产省区的论文数,然后求出该论文数占全国29个省区论文总数的份额。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数和金额指标,我们也作了类似的处理,计算结果一并列人表3。
(1除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的集中度接近普赖斯定律的50%以外,其余三项指标的集中度均大于50%。管理科学基金项数与金额的集中度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的集中度接近。这表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在高产与低产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要甚于国内论文,而管理科学基金在高资助省区与低资助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国际论文类似。
(2)总体上看,各项指标的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表明管理科学论文在高产与低产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正在缓解,高、低产省区间的差距在缩小。而管理科学基金在高资助与低资助省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也在减弱。
图1直观显示出中国各省区管理科学论文百分比曲线围绕管理科学基金百分比曲线的波动。三条曲线总体走向的一致证明论文与基金总体分布的近似,但也可以看出,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曲线并非完全重合,这就显现出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差异。
额与国内论文指标的排序存在较大位次差,揭示了基金资助与支持环境在微观层次协调对应方面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到,河北、山西二项对比的基金位次均落后于论文位次6位以上;而江西、宁夏二项对比的基金位次均超前于论文位次5位以上,是基金与环境明显不协调的典型。
表5分别列出各省区平均每篇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和每篇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所对应的管理科学基金金额,我们称之为国际论文篇均基金和国内论文篇均基金。图2显示了国际论文篇均基金随国际论文排序变化的分布。图3显示了国内论文篇均基金随国内论文排序变化的分布。
(1)总体上,各省区国内论文篇均基金相差不悬殊,显示了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内论文的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协调对应。
(2)总体上,各省区国际论文篇均基金相差悬殊。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国际论文地域分布在微观层次上的协调对应较差。
(1)管理科学基金与管理科学论文地域分布的总体规律是一致的,其排序一频度分布模式都是负指数分布。特别是管理科学基金金额与国内论文数量,二指标的a值相差极小。国内论文篇均基金金额随国内论文排序的变化也很平缓,从而证明,表征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指标,可以作为表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项目支持环境优劣状况的首选指标。
从我们直观的感觉应该是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实际上在自然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化学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领域国际论文比国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为什么管理科学国内论文比国际论文有更好的区分度?我们分析,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国际论文构成看,各省区国际论文数由sci,ei和istp三部分累加而成,而六年全国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三者之比为1:10.5:17.5 , istp论文量远远大于sci , ei论文量。我们知道,sci, ei收录的是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论文,而istp收录的是并非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学术会议论文,特别是国内举办的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逐渐被istp收录。正是istp论文量影响了国际论文在各省区的分布结构。如果各省区国际论文量中剔除了istp论文量,应该是一个比国内论文有更好区分度的指标。由于我们没有办法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报告》中把istp论文量剔除出去,所以这个推论不能得到验证。二是中国管理科学论文领域范围较广,除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部分论文被sci,ei收录外,其它管理科学领域比如工商管理学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领域的论文不在sci,ei收录范围之内,它们的研究实力主要反映在国内论文上。
实际上,管理科学论文被sci,ssci收录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收录量太少,2004年ssci收录大陆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仅有288篇,还主要集中在教育、老年心理、科学计量、精神疾病和伦理等方面。对2000-2002年科学基金管理科学443个项目结项统计也表明,资助项目的在9 010种国内外期刊上。其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共179篇(其中包括在国内机构主办的英文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占项目总量的5.4%,平均每个项目0.4篇国际论文;在国内期刊3 141篇,占到94.6%,平均每个项目7.1篇国内论文。管理科学国际论文所占比例很小,还不足以影响到整体基金项目的评审。
随着管理科学研究队伍的壮大,以及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管理科学国际论文会是一个比国内论文有更好区分度的指标,这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所极力倡导的。
(2)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各省区基金金额和项数的数据都是一项一项评议结果的累加。而各省区的管理科学论文是散布于各单位中,并不一定是基金成果。换言之,我们所考察的基金指标和论文指标不是投人与产出的关系。因此,在考察基金与支持环境的关系时,应将着眼点放在二者宏观分布规律的一致性方面,对微观层次的不协调则应采取宽容的态度。
但基金与论文指标明显不符的省区,如本文中提到的河北、山西,应作重点考察,分析原因,以便作些调整,从资助与环境一致的角度充分挖掘这些地区的科研潜力。
(3)引起管理科学基金与论文分布微观层次不协调的因素很复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项目基金,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项目申请人在某一研究方向有深厚的积累,表现为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相当数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如果一个省区虽然管理科学国内外论文数量不少,但很分散,没有在学科、机构和人员方面相对集中,就很可能拿不到项目。考虑到这一因素,今后在数据来源有保证的前提条件下,进一步分析各省区管理科学研究实力的分布情况,以便使基金投放更合理。
近几年,sci收录期刊中,虽然我国体育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多,但是在我国的体育科研领域中,对sci收录论文的应用评价仍处于起步阶段[1]。本文旨在从体育自然科学研究人员的角度,具体对sci收录的我国体育科学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我国体育科研人员选定申报课题题目以及向sci所收录的体育期刊投稿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简称,其全称为science citation index。它是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而德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于1961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简称isd)在美国费城创办。
目前为止,很多学者在图书管理学、情报学和体育统计学等宏观角度,对我国科研人员发表在sci收录的体育科学类期刊的文献进行评价。研究中发现,由于学者们的专业限制,只能对文献的研究内容从宏观角度进行统计(文献计量法等)分析,并没有凸显出体育健康学科的独特性,其选用的评价指标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说明发表者的科研实力,但是sci具有体育科研评价的局限性并不能站在体育自然科学科研者的角度去深入探讨内容的研究方向,只能作为导航进行运用,sci分析并不能在实际科研方向上起到帮助。所以本研究中利用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检索出2008-2012年10月26日865篇sci收录的文章,从研究内容深层次的统计和分析。
本研究数据检索时间为2012年10月26日,数据库关闭时间为2012年11月1日,数据主要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
数据收集方法为:登入“web of science”检索页面,进入高级检索页面,在输入框内输入检索式“ad=peoples r china”,进入下一页面,在左下角 “jcr”“类别”内选择“sport sceience”,点击“精炼”进行检索,在下一页面把时间定为“2008---2012年”,最终获取本研究需要的865篇文献。收录文献作者地域为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收录文献作者是我国第一作者和他国第一作者且我国为参与者的两类合著文献。
1、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研究方向的统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到的期刊由刊名决定研究方向,另一种是通过ist提供的分类决定研究方向。本文通过人工查阅每篇文献的摘要对论文进行分类。按照研究对象首先分为三大类:特殊人群类,竞技训练类、大众健康类。竞技训练类通过服务竞技体育的手段再分成为竞技体育技术理论类、竞技体育科研理论类和竞技体育心理、行为类。大众健康类按照干预健康的手段分为运动干预健康类、物理康复、健康理论类、临床手术治疗类。由于健康理论类和运动干预健康内容较杂、篇数较多且是体育自然科研工作人员关注的方向,因此还需进行分类,健康理论类再分为解剖生物力学类、生理生化类、保健营养类。运动干预健康类分为运动干预疾病类、调查身体活动情况类、运动指标分析类、大众健康心理行为类。值得指出的是,在运动干预疾病的分类当中,又按照疾病发病部位和病理,系统分为呼吸系统疾病类、慢性疾病类、运动系统疾病类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类。
2、利用分类方法,对检索得到865篇论文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通过人工查看每篇论文摘要的过程不难发现,不少是某一作者带领团队在某一年里连续发表多篇论文,亦或连续几年某一作者在运功干预疾病康复领域发表多篇论文。而近五年里,大众健康类和竞技体育类分别占总论文量的82.31%和15.49%。(剩下的2.2 %为航天员在特殊环境下的研究),说明目前中国人发表到sci收录的体育科学期刊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健康类在总论文量中比例较大,原因在于涉猎内容较为广泛,因此研究下级分类很有必要。在下级分类当中,运动干预健康类、健康理论类、临床手术治疗类、物理康复分别占总论文量的39.88%、23.70%、11.91%、6.82%。健康理论类是围绕着在没有运动手段干预的情况育自然科学中的基本学科所属的研究方向:生理生化、解剖生物力学、保健营养指标。在健康理论类中,大部分围绕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如:基因表达,信号通路,步态分析等,但随着中国养生文化的进一步推广,“中国式科学”也逐渐融入到体育自然科学研究中,如中医理论在营养保健类占到8.3%。在临床手术治疗和物理康复两大类中,临床手术治疗类多属于临床外科手术和运动损伤的治疗(如关节镜的研究、膝关节置换术)等研究问题,物理康复类则是运用各种物理手段来达到患者恢复的目的。通过查阅论文摘要发现,这两类研究方向在利用计算机等高新仪器达到研究目的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这可能给我们的启示是该两类研究方向中,高精深仍是研究的趋势。
因为大众健康类的下级分类中,运动干预健康所占的比例较大、涉及内容较广,所以继续对运动干预健康分类是无可厚非的。大众健康类的下级四种分类所占比例来看,运动干预疾病类、运动指标分析类、调查身体活动情况类和大众健康心理、行为类分别占运动干预健康类的35.94%、22.90%、19.42%、21.74%。这说明我国体育自然科研人员在运动干预健康这一领域,对运动干预和治疗疾病方面是非常重视的。而在香港等地区,不仅注重实验性论文的发表,而且注重调查香港各种人群(大样本)的体力活动。
即便我国推行“育”,但研究方向上仍以大众健康领域为主,科学指导大众健身以及通过运动干预疾病的过程居多。目前我国体育自然科研人员发表到sci收录的体育期刊和美国等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分析近五年的研究方向发现,我国目前发表到sci收录的875篇论文还是基本涵盖世界体育自然科学所有的研究方向。
[1] 赵宁,陈如好.关于sci收录与评价学科期刊问题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4,24.
[2] 卢石, 刘文娟,王会寨.sci体育期刊评价指标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4).
[3] 刘文娟,卢石,王会寨.sci、ssci收录我国体育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4):37-39.
[4] 王会寨,卢石,刘文娟.sci与体育科研研究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4).
[5] 张业安,冉强辉,王磊.sci收录体育期刊文献计量学分析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报 2012,46(6).
[6] 高奎亭,孙庆祝,刘红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化探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139-封三.
[7] 李元.中国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影响力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12):78-84.
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SCI创刊于1961年。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1997-2001年)收录全球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内5,8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CompactDiscEdition,简称SCICDE),SCI-E(SCI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2001年)收录社会科学领域内1,700余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
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四大检索工具指的是《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索引(SC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科学评论索引(ISR)》。
在国外期刊上的被引用情况可以通过美国ISI的三大引文(SCI、SSCI、A&HCI)检索。在国内期刊上的被引情况可以通过《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R)》、《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或者《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检索.
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指的是林被甸、张其苏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或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出版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指定的核心期刊。
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
在发表科学论文或著作时,作者往往采用尾注或脚注等形式列出其“参考文献”或“引用书目”。这样就形成了科学文献之间的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引证文献是科学文献的基本属性之一,科学文献的相互引证关系是引文分析的主要依据。所谓引文分析(Citation Analysis),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著者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证与被引证现象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反映出一篇论文、一名科学家、一种科学期刊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反映出科学论文之间、科学家之间、科学期刊之间、科学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因此,引文分析方法在科研评价及知识关联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许多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法在成功应用于测评许多自然科学研究之后,又被逐渐扩展到测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然而,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与发展规律的差异,为评价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而发展起来的文献计量评价方法,如果不经过审慎研究与反复测试,是不宜在大多数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使用的。
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知识生产和引文行为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将文献计量方法用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时需考虑其学科特殊性。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许多自然科学家是面向国际公众的科学家,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当一部分产出主要是面向国家或者区域的主题,它们通常出现在区域或国家的期刊、专著或者研究报告中。所以从一个国家的人文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研究中获得的结果对于另外一个国家的研究人员不一定十分有用。这当然并不意味着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将天然永远地受国家或地域的限制,但是这种倾向往往比大多数其他学科都要显著。
其次,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在期刊发表文章相对较少,而以书籍或研究报告形式出现的成果较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产出与参考文献,大都是以著作与研究报告为主,期刊论文的比例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学科内部的差异性也很大。但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期刊引文数据在评价中发挥作用,大部分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学者也越来越频繁地在期刊(特别是被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期刊)发表文章,这一迹象在中国高校表现较为明显。
再次,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发展步伐。与许多硬科学相比,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看起来有理论发展缓慢的特点。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之间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可以由不同学科引文类型的结构与特征反映出来,比如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的半衰期比较长,旧文献的引文率较高,而且往往比自然科学领域的参考文献量要少。我们常见的现象是,在物理和化学中,本科教材中重要的理论和范例都有共识,而在社会学教材中存在的共识很少,多半是随着社会需要而研究现实问题,针对某一专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且当前的各种热门话题都有可能被探讨。很显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既定的知识核心很小,研究前沿相对很大。
科学文献之间的互相引用,形成了学术交流中的“无形学院”,反映了科学知识转移的自然状态,同时也为文献计量中的引证关系分析提供了便利条件。2001年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教授怀特(HowardD.White)在其论文Authors as Citers over Time中,把“一位作者所引用过的所有作者的集合”称为“引用认同”(citation identity)[2]。第二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Blaise Cronin与Debora Shaw在专业期刊《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s)上,将“共同引用一位作者的所有作者的集合”称为“引证图像”(citation image)[3]。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引用认同和引证图像是两个相反的概念。引用认同从作者引用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引证图像则从作者被引用的角度进行描述,二者是引用与被引用的关系。
引用认同是该作者通过引用他人(或者自己)的成果,来形成自己学术活动与成果的过程,反映的是他人(或者自己之前)的成果对自己现在成果的影响;而引证图像描述的是他人或者自己如何利用自己作品的过程,反映的是该作者对其他学者或者自己所产生的影响。尽管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都隐含着一位作者的学术活动或者研究领域的社会关系。通过了解分析这些学术社会网络关系,可以发现对他产生影响或者被他影响的为哪些成果。只有综合分析引用认同和引证图像的情况,对作者的引用和被引用都进行研究,才能更全面地定量评价该作者及其成果。同时,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复杂性,还需要综合考虑社会评价、同行评议、文献交流规律各因素,设计出复合层次论文评价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不便如自然科学那样通过重复实验来检验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只能从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对已有知识的阅读与吸收程度,来考察其研究的严谨性、新颖性与科学性。这些研究路径一般会在研究成果的参考文献(这里是广义的参考文献,包括文中脚注)中反映出来。由于同行专家对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前沿及有影响的论著较为熟悉,参考文献对该领域重要文献的覆盖情况及吸收程度,基本上可以作为专家主观判断的直接依据。
假设学术交流与知识传播流程是一个闭环结构。在这个闭环结构里,引用认同是作者引用的文献集合,它反映了作者的研究路径;而这又可以为专家和编辑提供评价论文内容创新的依据;经过审核的优秀论文可以作为经典论文进人数据库,以供作者写作时进行阅读、吸收、参考;其参考文献又会形成新一轮的引用认同文献与作者集合。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断促进学术交流与新成果的产生,也不断丰富引用认同与经典论文数据库。论文作者的引用认同,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领域信息源的熟悉程度、对文献甄选阅读与知识吸收能力,基本描画出作者的研究路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成果的文献覆盖程度与知识含量。一定程度上,如果引用认同的是高质量论著与杰出作者,说明其研究是站在高起点上进行的;如果引用认同的大多是陈旧过时的劣质论著,说明作者的研究视野狭窄,成果质量也不会太高。图1展示了引用认同在整个学术交流循环中所处的位置。
在传统的知识生产过程中,作者根据自己平时的阅读积累与生活阅历,厘清知识流变,阐述自己观点,不断丰富人类的知识宝库,成为后人反复诵读、参阅的学术经典。随着学科建制的形成及科研工作的职业化,大量的科研人员与论著不断产生。面对海量的文献信息,作者需要从中甄别出可供参阅的有用文献,编辑需要审核来稿参考文献的真实性,评审专家需要评价论著的创新性。此时,由基本参考文献与学科领域核心作者共同组成的知识点地图(数据库)就成为一个很有用的参考工具。图2则是引用认同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流程图,涉及到作者、编辑、专家、论文、参考文献、知识点地图等要素。
这里的知识点地图(数据库),是通过大量作者的引用认同而形成的文献与作者集合,并在此基础上经过专家评审而筛选出的知识创新点及作者布局图。专家与编辑在评阅一篇论著时,需要同时借助引用认同与知识地图,来评价论著的科学性与创新性。也就是说,编辑在编发一篇论著时,假设作者已经参阅了基本参考文献,发表才是合法的;专家在评审一篇论著时,假设作者已经找到了知识点地图的最前沿,并以此为起点,在知识地图上贡献出新的知识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重复验证,因此其科研成果的科学性检验只能借助其参考信息源来查阅成果的形成路径,以此判断论点是否言之有据。如果研究论据与信息源是真实可靠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基本上可以认为该成果是科学的。从某种意义上E星体育,参考信息源的可靠性程度,决定着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程度。
由于引用认同是通过参考文献反映出来,而参考文献是学术论著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与研究成果的正文内容同时产生与传播的,因此该评价方法不受评价时限及引文数据库的影响。在自发做学问的年代,可以不必借助任何信息工具,只要提供学术成果本身(包括正文和参考文献),学者个人就可以完成上述的知识生产与评价过程。同样,在学科建制已经很成熟的信息技术时代,某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仍然可以由领域专家借助知识点地图(数据库)来完成成果评价。此时,参考文献就与正文一起成为领域专家评价的客观依据。引用认同从作者研究路径的角度,为同行评议提供了最为可靠、可行、方便的参考信息,这对于引文行为较为复杂、引文周期长短不一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来说,不失为一种更为合理与可操作的评价方法。而且,引用认同比引证图像更能反映直观、全面、客观与方便的评价信息,适应了人们习惯于通过成果本身进行即时评价(相对于引文分析的延时评价而言)的习惯。这里的引用认同评价,主要功能在于充分挖掘与发挥专家的定性判断优势,而此时的文献信息系统平台,就为专家展示出一个全景式的学术交流状态信息。
在提供学术交流信息呈现服务方面,目前国内做得较好的是中国知网(简称CNKI)数据库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系统把每一篇文献的参考文献、引证文献、同被引文献、相似文献、相关博文等都放在同一检索页面展示出来,用户一看便知该文的研究背景、探索过程、学术影响,以及与其他文献、作者或机构的知识关系。在论文评价方面,CNKI与万方数据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产品,每检索出一篇论文,系统就可以显示出该文的所有相关文献篇目列表,而且可以链接到论文全文。作为微观层面的成果评价,具体某一篇学术论文的评价更需要全面与精细,如此才会使评价结果相对客观。评价时,不仅要从被引文献审查论文的学术影响与价值,还要从参考文献查寻其研究路径与知识宽度。在全方位对文献信息展示方面,CNKI与万方数据平台以各自不同的风格为我们提供了引用认同评价方法的信息工具。万方数据服务平台还提供每篇论文的“添加到引用通知”功能,随时监测论文的动态被引情况,同时在线展示论文的相关检索词、相关专家、相关机构列表及知识链接。CNKI与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相比,在成果评价功能方面还有些不足,比如万方数据服务平台提供了论文的非期刊参考文献的题录信息,而CNKI在参考文献与施引文献中均没有显示出期刊论文之外的其他类型参考文献。另外,由于这些数据库产品中的信息加工还局限在语法信息层面,没有深层次的基于语义信息的知识挖掘,不便直接进行创新性评价与科学性评价,因此当其作为评价信息源时还需要学科领域的专家通过综合分析提取相关知识点。
国外汤森路透公司的Web of Science(简称WoS)引文数据库在信息展示全面性与知识挖掘深度方面,也很有特色。该引文数据库来源文献也是以期刊论文为主,但是在每一篇检出论文的参考文献中都可以展现出所有类型的文献,并非只有期刊论文参考文献。与CNKI类似,WoS引文数据库在施引文献列表中也没有显示出被期刊论文之外的其他文献的引用情况,只在检索页面上注明是在WoS中被引用的次数。此外,WoS引文数据库还通过“引证关系图”与“绩效趋势”等技术实现了深层次的知识挖掘,为同行评议提供了更为深入系统的信息集成平台。具体检索结果网页截图如图3所示。
总体而言,无论引文数据库的结构与功能如何完善,整个知识生产与评价过程都离不开同行专家的参与和定性判断,并且需要通过同行评议做出最后的综合评价。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借助了数据库提供的文献引用认同评价信息,才使同行评议结果在较高的信息集成水平上更具权威性。
随着情报学研究的深入与信息资源管理技术的进一步智能化,上文所述的知识点地图操作系统应该不难实现。另外,除了技术层面的支持,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加以规范与约束,从作者、编辑、专家到读者,都应严格遵守基本参考文献制度,才会实现图1所示的良性学术交流循环。
引证图像主要从论文被引用的角度评价对其他作者产生的学术影响。论文被引用次数是国际通用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它对引文数据库的依赖非常明显。目前,在国内外已经形成了引文分析经典理论及成熟运作的引文数据库,国外引文数据库如汤森路透的WoS与爱斯唯尔的Scopus等,国内引文数据库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HSSCD)与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等。
本文从论文被引用的视角设计出核心论文、高被引论文与经典论文的评价方法。所谓核心论文,是指进入某一学科核心区的论文,即被这一学科的来源文献引用次数较多的论文。所谓高被引论文,是指被所有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来源文献引用次数较多的论文。所谓经典论文,是指既是某一学科的核心论文,同时又在所有学科中是高被引论文的高贡献率论文。经典论文不但在本学科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而且还在其他学科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论文被引证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评价学术影响的国际通用指标,该指标反映了研究成果对其他作者产生的影响及发挥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论文被引是一个延时性间接评价指标,评价时段的选取是否科学,被引数据的获取是否全面,都会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因此,元论是国际上的三大引文数据库SCI、SSCI、A&HCI,还是国内的引文数据库,由检索功能衍生出的评价功能,在学界一直是褒贬不一,对其产生的一些负面社会影响也是非议颇多(主要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其实,责任并非全在引文数据库,应该是使用者过分夸大了数据库的评价功能,没有客观认识到被引指标的局限性。要想充分发挥引文数据库的评价功能,就要遵循文献计量学原理及学术交流规律,在全面熟悉数据库的收录范围与数据结构的前提下,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的使用限制在有限范围内。因此,成果的被引评价是一种受限于引文数据库的有限评价,明确这一点对评价者与被评价者都很必要,否则很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评价结果。
如前文所述,通过文献引证关系评价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时,需要充分考虑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特殊性及引文数据库中存在的障碍性因素。因此,针对数据库收录范围、评价时间段的选择、出版物形式的多样性这些问题,我们拟采用自建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方法与技术手段逐项排除与解决。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更多地面对本国的实际问题,对引文数据库的收录范围与局限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如果盲目选用国外引文数据库来评价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然会引起我国学术“被西化”的误导。因此,我国需要全力加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建设,选用本国的引文数据库来评价我们的中文学术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人文社会引文数据库,将会在我们后续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中,更加完善并发挥作用。
由于文献引文与科学交流中普遍存在着“睡美人”现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尤其需要历史评价与延时评价。影响因子(IF)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但是,由于人文社会科学中各学科文献的被引周期差异很大,如果简单借鉴自然科学的做法,“一刀切”地将评价时段(时间窗口)确定为2年,或者为5年(近几年,CCSI、A&HCI及CSSCI等国内外引文数据库都将引文指标的统计窗口延长为5年)的话,就不太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结构复杂的学科特点。这样做的评价结果对某些学科(如历史学)必然会有失公允,从而影响到引文分析法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有效性。因此,本文采用自行研制的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分别统计各学科的平均引文半衰期,测试出各学科领域的最佳评价时段。
从表1可以看出,考古学、历史学、文学的引文半衰期均在10年以上。考虑到评价的功能之一是引导与激励,而激励既要适度又要适时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谓适时激励,就是管理者在适当的时机使用能为对象所感知从而引导其朝着某个特定方向或为完成某个目标而采取行动的驱动力和紧张状态。适时激励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过早的激励会使员工感到激励的获得并不需要付出多么艰苦的努力,因而容易使员工产生“激励轻视症”和“激励麻痹症”;迟到的激励则会因为员工不能及时感知激励的存在,难以满足其预期的目标要求而产生防卫和抵触情绪,从而给工作造成损失。虽然迟到的激励并不代表不激励,但其间由于员工防卫和抵触情绪造成的损失已既成事实,无法挽回,其结果有时甚至比不激励行为更糟糕。因此,对于部分引文半衰期较长的学科,引文评价的延时性与激励的时效性之间需要有个平衡,二者的时间交点就是评价的最佳时间。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出版物及引文形式的多样性问题,我们采用自主研发的引文数据库测算出各学科引文类型及其所占比例。如表2所示(仅显示部分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等学科论文参考文献中,著作出版物所占比例最高,而心理学、统计学、人口学、管理学等学科论文参考文献中,占比例最高的是期刊论文,但也很少过半,仅是在57.35%、45.26%、41.59%、44.04%之间分布。这一数字说明,著作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出版物形式,如果仅从被期刊论文引用来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成果,难免以偏概全。此时,需要认真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中各学科的学术交流与文献特点,通过时间限制、空间限制与阶段限制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文献计量方法的“有限评价”功能,使其与社会评价、同行评议等评价方法一起参与学术评价活动。
综合考虑社会评价、同行评议、文献计量各因素,我们设计出复合层次论文评价概念图。具体如图4所示。
图4中箭头所指的方向,指的是评价指标项的增加及评价因素的复杂性递增趋势,并非指向各级论文的产生流程。不同级别论文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严格的递进关系,其概念内涵存在着部分重复与交叉。核心论文、高被引论文与经典论文三者都是从论文的被引情况评价其学术影响。优秀论文在被引的基础上增加了发表期刊与转载情况,属于综合性客观指标评价。获奖论文的评选涉及的因素最为复杂,不仅有论文质量因素,还会有利益平衡因素,评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评价目标与评价主体的影响。正因为此,本文设计出获奖论文的参评资格,即获奖论文必须是优秀论文,是经历过综合性客观指标筛选出的论文(对于个别数据表现异常的优秀论文可以申请单独评审)。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获奖论文评选中的人为干扰因素,使获奖论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利益分配与协调。
从论文评价指标的性质来看,核心论文、高被引论文、经典论文属于用文献计量指标评价出的高质量论文;优秀论文属于用间接指标(包括文献计量指标)评价出的高质量论文;获奖论文则属于用复杂性指标评价出的高质量论文。这里的复杂性指标,是借用复杂性科学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