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星体育以三位清华大学研究生为主要作者的学术论文,登上了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杂志。10月7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发了论文“Structure of a fucose transporter in an outward-open conformation”(岩藻糖转运蛋白向胞外开放构象的结构),作者是以党尚宇、孙林峰、黄永鉴三位清华学生为主力的课题组。据了解,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一直以来是结构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重点及难点。而该论文的前两位作者党尚宇和孙林峰在开始课题研究的时候还都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
这群学生的成就来自一种不被人熟悉的名词——膜蛋白。2008年3月,还是一名清华大三学生的党尚宇,在本科生进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的时候,选择了施一公教授领导的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并进入了颜宁教授负责的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凭着对科研的热爱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党尚宇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2008年8月,当颜宁老师找到党尚宇,与他讨论如何开展科研工作的时候E星体育,没有什么科研经验的党尚宇提出自己是否可以尝试承担一项课题E星体育,颜宁答应将膜蛋白的研究课题交给他。
为什么敢于将这样一个难题交给一名本科生?颜宁说:“那个时候就想,他们年龄很小,一两年内做不出来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感觉有点像是我把他们‘骗上船’的。如果做不出来,就算是通过课题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锻炼他们的实验技能了E星体育。”
研究的开始阶段还算顺利,于是颜宁让党尚宇的同班同学孙林峰加入到课题组中,与党尚宇成为研究的搭档。两个年轻人调节各种条件E星体育,尝试着培养出了第一批蛋白的晶体,但实验的数据始终不理想。“膜蛋白的研究,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看谁先放弃!谁先放弃谁就输了,坚持到最后的就赢了。再难的、以前人们认为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科学家们都研究出来了。”颜宁说。
经过一次次枯燥的重复,2009年10月份的一天,大肠杆菌岩藻糖转运蛋白终于在人们的面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此时距课题开始有14个月的时间。
拿到膜蛋白的结构,是揭开转运蛋白生物化学功能的第一步。喜悦没有持续多久,研究工作此后不断地陷入僵局,党尚宇和孙林峰反反复复地实验很多遍,但始终没有进展E星体育,两个年轻人一时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最终大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改善了实验细节,最终得到了理想的数据。
颜宁老师说:“实验的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有的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小毛病多,有可能做10次但是8次都是错的。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学生本身的心态也是很大的打击。党尚宇他们对待实验的态度非常严谨,所以做实验的成功率很高,科研进展也比较快。”
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课题组解析了膜蛋白——大肠杆菌岩藻糖(L-fucose)转运蛋白(FucP)的结构,并结合生化手段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机理。今年2月向《自然》投稿,最终刊登在10月7日的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