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星体育科技要闻丨庆祝建党100周年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栏目: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3-10-06
 E星体育6月7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昆明市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教育体育和科技发展专题发布会举行。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燕发布了“十三五”以来昆明市科技创新取得的各项成果。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昆明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聚焦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事业取

  E星体育6月7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昆明市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教育体育和科技发展专题发布会举行。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燕发布了“十三五”以来昆明市科技创新取得的各项成果。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昆明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聚焦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昆明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在科技创新资源方面,汇集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拥有全省62.9%的高新技术企业、69.2%的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80%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近年来,昆明市全力推进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先后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信息及芯片产业E星体育、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智能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六大产业创新中心以及科技服务业平台和科技合作交流平台陆续实现挂牌运营。

  2020年昆明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03%,比“十二五”末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投入明显增长,全社会R&D经费投入接近130亿,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增长超过70%;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6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成效不断提升,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突破500亿元;科技创新主体成长加快,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166家,占全省高企数量的69.4%。

  近期,出台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2017—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改变研发投入落后局面,转变财政科技资金支持方式,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增加R&D经费投入热潮。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印发《昆明市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方案》,优化项目评审管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平台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和科研诚信管理体系,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科技项目”向“科技服务”转变。从项目申报入手,“缩材料”“缩时限”,优化科技营商环境,通过上线科技创新协同平台E星体育,实现项目材料网上报送和“一次报送”,真正做到科技服务便捷,公平公正公开。

  积极打造成果转化体系建设。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构建成果转化载体,赋予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激发成果转化动力。制定在昆高校院所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制度)23项,搭建了一批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平台15个,科技服务体系要素基本完善科技创新金融雏形初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在“昆明市—高校发展合作联盟”“昆明市—科研院所联盟”基础上谋划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一张网”格局。

  创新主体发展迅猛。目前,昆明市累计拥有各类科技机构1782家,其中企业办研发机构占83.58%;累计拥有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89个,其中国家级14个,省级64个,市级11个;各类重点实验室122个,其中国家级6个;拥有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5家,其中国家级4个;拥有各级企业技术中心64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70家,其中国家级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达135.7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数量为3218家,在孵高新技术企业数量260家,累计毕业企业1411家。经开区创建成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人才培引方面,统筹实施“春城计划”等人才培引机制,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高新区成为云南省首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经开区、高新区分别荣获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称号E星体育。2020年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业务1353件。

  省委、省政府昆明现场办公会强调,要聚焦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三大“新经济”发展方向,明确发展路径。科技创新围绕这一路线,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六大科创中心”建设,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首席科学家的昆明高原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郝小江为首席科学家的昆明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挂牌。着力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产业、前沿信息技术等细分产业,呈贡信息产业园成为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区块链产业示范基地,五华科技产业园建立云南省区块链中心E星体育。

  “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创新中心”等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成立,每年召开的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工作会议已成为昆明科创工作的一大盛事;昆明与万象、暹粒、海阳、曼德勒等城市都合作建立了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城市间科技创新交流互动成效初显,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有关企业(机构)建立了畅通的合作机制;“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面向南亚东南亚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国际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已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成果600余项,实现国际技术转移超过60项。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截至目前,昆明市建设“昆明市重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服务机构”27家,搭建了“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昆明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等专业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平台15个。实现14个县市(区)全覆盖布局省级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E星体育。

  2016年以来,在全市9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区立项安排生态产业发展和大健康产业等科技扶贫项目52项,经费2469万元,带动农户6000余人;支撑构建撒坝猪、中药材、麻椒、黑花生等“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在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贫困乡村示范建设太阳能路灯3765盏,为贫困地区提供公共照明,让高新技术惠及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达到14余万人;统筹遴选847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对全市404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助力昆明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拥有科普精品基地55个,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76个。

  开展科研公关,科技创新支撑新冠肺炎防治。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应急防治技术科研攻关工作,筛选评审立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科技防治项目。

  今年是中国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昆明市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扣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以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为目标,以提升昆明科技创新集散和辐射能力为主线,重点推进以科技服务业为引领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把科技营商环境打造成为昆明市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昆明特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加快实行科技揭榜制。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建立一套选贤任能、让能者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首先,针对我市战略急需、应用导向鲜明的攻关任务,制定榜单。公开发布择优遴选揭榜团队。过程中,根据任务书要求,开展“里程碑”节点考核,以成果论英雄。通过推行科技“揭榜制”,将传统“选马制”模式发展为“赛马制”,用比选方法诞生科技创新要素的排头兵和领头羊,最大程度通过市场配置科技资源。

  二是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贯彻落实《云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速昆明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措施》文件精神,围绕新材料、大健康、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八大重点产业,加速科技服务资源高度集聚和优化配置,进一步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主体,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促进科技成果在昆转移转化。

  三是加大创新主题培育。加快推动昆明市科技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方向发展,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快速成长,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入库培育企业-规下高新技术企业-归上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促进高新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培育一批掌握行业关键技术、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领军和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