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星体育4月21日,由新华网联合vivo共同主办的2022博鳌亚洲论坛思客会在海南博鳌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加强科技创新 助力经济复苏”主题,探讨面对持续演变的全球疫情和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如何进一步通过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会上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新形势,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技结构升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形成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主动的新格局。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出席2022博鳌亚洲论坛思客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下为主要演讲内容: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发展与冲突成为全球突出矛盾。在这个特定背景下,统筹安全与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的核心目标。
科技创新已成为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新形势,要以结构性改革推动科技结构升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形成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主动的新格局。
过去几十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在基础研究、高科技领域、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多方面重要进展。但对标国际科技创新的先进水平,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着科技结构升级的严峻挑战。
全球科技创新正处于突破的关键时点。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已经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比如,一些颠覆性技术领域成为发达经济体科技发展布局的重点之一。再比如,马斯克的“激进创新”,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创新链,创新领域广泛而跨界,创新产品和门类相互支持配套,工程思维和整合创新模式相互融合,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应。
我国科技创新仍面临多方面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科技结构亟需优化、转型、升级方面。比如:
——研发支出总量大,但比重低。2019年中国研发支出超过2.2万亿元,但占比仅为2.23%。同期,韩国研发支出占比为4.64%,美国、日本、德国、瑞典、奥地利、新加坡研发支出占比均超过3%。2021年,我国研发强度提升到2.44%,仍低于3%的水平。从企业角度看,我国企业研发强度较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只有1%左右,低于发达国家2%左右的水平。其中,基础研发比重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2021年,我国基础研发支出占比为6.1%。基础研发投入偏低,客观上制约了我国在科技基础理论创新上的突破,不利于中长期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研发成果规模大,但转化率低。一方面,从专利看,2020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居于全球首位,接近6.9万件,超过美国的5.9万件、日本的5万件、韩国的2万件。一方面,从转化率角度看,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有专家推算,中美两国的专利转化率分别为6%和50%。
——研发人员数量大,但工匠比重低。2020年,E星体育我国全时研发人员为522.3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509.2万人年,是2012年的1.6倍。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所急需的工匠数量严重不足。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而德国、日本等国高级技工占比达到40%到50%。
——核心技术进口比重大,自主研发比重低。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1993年-2018年,中国持有的美国发明专利累计为7.3万件,美国持有的中国发明专利累计为24.5万件,是前者的3.3倍。2021年,我国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口的高科技产品占进口总额的22.8%。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高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依赖。未来几年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甚至面临重构;全球秩序失序挑战加大。同时,未来几年也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一些重大的颠覆性创新有可能在这个时期取得重大突破。一些大国均把未来几年作为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期。以美国《无尽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为例,美国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新的技术和创新部门,E星体育进行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先进通信、生物技术和先进能源在内的关键技术领域的基础和先进研究、商业化、教育和培训项目。
在内外形势变化下,随着科技革命深刻变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性全面凸显。科技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所在,也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
第一,以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以数字经济为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数字经济时代正加速到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2.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数字经济占全球比重的41.7%,位居第一。在比重上,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8.6%,而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超过60%,我国并不具备优势。通过“开源、上云、跨境”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科技应用,将形成科技与经济融合的重要突破。
第二,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产业结构为例,我国是全球制造大国,但制造业面临着“大而不强”的挑战,掣肘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20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54%,远低于发达国家3%以上的水平。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平均研发强度仅为1.61%,入围全球创新百强企业名单的中国制造业企业仅有小米和华为两家,同期美国超过30家。
第三,以科技创新打破“卡脖子”挑战。当前,我国不仅面临缺芯挑战,而且面临着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发达国家的现状。根据工信部2018年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我国32%的关键材料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科技日报提出了一份包含35项技术的“卡脖子”清单,每一项都对国家经济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第四,以科技创新推动国际合作。虽然美国正在推动与中国的“科技脱钩”,但多方面情况说明,我国在国际合作方面还有相当大的空间:一是依托中国自身已有的科技实力开展国际合作。以航天事业为例,我国已明确表态,中国空间站欢迎国外航天员来访,就是一个开放的主动姿态;二是与欧洲等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仍有空间。中欧拥有比较强大的科技研发实力、E星体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以及一批世界级的科技企业。中欧科技合作,不仅有利于应对共同挑战,而且将惠及全世界;三是即便是和美国,在某些方面也有开展合作的空间。数据显示,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领域、电机工程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中美合作的论文占美国论文总数的比重分别为10%、30%和18%。
面对科技前沿与科技竞争的压力,需要以创新全链条为导向,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以明显加大基础研发为重点推动科技结构升级。
第一,明显提升研发强度。建议到2030年研发强度提升到3%的水平;缩小与主要发达国家研发强度的差距。在企业层面,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提高到2.5%左右。从实际看,美国正在大幅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我们如果仍按常规提升研发支出,与美国的研发差距有可能被进一步拉大。
第二,明显提升基础研发比重。到2030年,争取基础研发占比提升到15%。通过基础研发投入的明显加大,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实现科技基础领域的重大突破,尤其是在“卡脖子”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基础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三,明显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尊重人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持续优化科技支出结构,落实项目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比重不低于50%的政策,特殊项目可进一步提升到60%-70%,以此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第四,明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到2030年,争取专利成果的转化率从当前的6%提升到20%以上,加快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相互促进的研发全链条。
“创新是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赢得发展主动,关键是要以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技结构的升级,释放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活力。
第一,坚持开放创新的方向不动摇,加快推进科技领域高水平开放。创新由封闭转向开放,创新无国界,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尽管有些大国挑起“科技脱钩”,但从科技创新本身的规律来说,创新由封闭转向开放,创新无国界,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坚持开放创新不动摇,就能吸引更多的创新要素。这就需要:第一,加大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的智慧加快科技创新。第二,充分利用我国14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优势,通过加快高科技领域的商业转化,吸引集聚海外人才加入我国的高科技前沿技术研究。第三,吸引科技领域留学生回国,加大开放创新力度,利用全球杰出人才集聚创新资源。
第二,以开放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管理与国际对接。我国有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但当前的科技体制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掣肘这一潜力的释放。为此,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E星体育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加快构建国家创新生态体系,包括促进科技资源互联互通;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推动科技管理与国际对接;推动科技资源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第三,释放企业和社会的研发潜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企业是主体,占76%。企业创新活跃,发展才有持久动力。为此,需要加快推进科技市场开放,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比如,鼓励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发展,通过科技研发和创新的突破,E星体育涌现出更多领域的隐形冠军。同时,充分发挥我国市场空间大、应用场景多、需求升级快的优势,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开辟科技成果转化的快车道。
第四,关键是解放人,把人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500余万科研人员,有着巨大的创新活力。关键是尊重科研规律,大力破除制约科研人员自主性的相关规定,打破制约科研人员创造性的各种条条框框,激励、支持科研人员沉下心来,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奠定科技强国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