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星体育4月21日,首届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论坛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论坛作为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丁文华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及文化旅游企业代表,围绕“沉浸式文旅产业新模式与消费新体验”主题,进行分享交流。
“很荣幸回到老家和大家做个分享。”出生于湖北沙市的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费俊教授,近年来以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从事艺术与科技研究、教育与实践,主要关注由虚拟和实体场域共同构建的混合场域叙事,作品获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等多个极具影响力的设计大奖。
“在今天这样科技融入日常生活的时代,如何融合艺术与科技讲好中国故事,我提出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演绎,其实就是强调以数字艺术结合数字科技的方式挖掘和转译文化遗产的本体。”费俊的分享从他设计的大兴机场《归鸟集》说起。
搭乘国际航班回国的人,一进入机场通关走廊,会看见一幅精妙灵动的数字花鸟长卷《归鸟集》。画面中的飞鸟、植物都是实时与旅客、天气、节气以及机场航班数据互动。当你经过这幅画,屏幕下方的感应器就会“通知”鸟儿起飞跟随你,如果你停下来,更多的鸟儿会聚集在你眼前的画面上。北京的气象数据会实时驱动画面产生变化,例如:风力的大小会影响画面中树枝的晃动程度;北京下雪时,整座花园就会银装素裹。画面还会随着节气变化而呈现出现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象。“这样一个虚拟的数字花园,其实成为了今天人和自然的超级链接,让我们重新感受东方美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费俊认为,在数字文化产业的背景下,人们很容易把文化遗产的活化简单理解为文化遗产的动态化。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大量实践是局限在动态化层面上的。文化遗产的活化以数字化为基础,但实际上,活化除了数字化、动态化,还应包括体验化,甚至交互化,使其更具有场景性,让受众能够参与其中获得体验,实现通过感官与文化遗产进行对线年,费俊团队创作的《城市博物馆》作为一个愿景项目尝试重新思考和延展“博物馆”概念,如何将文化记忆与其地缘关系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混合的城市记忆共同体?尤其是针对已经消失在城市里的历史遗迹如: 庙宇, 故居,和流传于民间的口传历史。这些历史和我们当下生活的重重叠加共同组成了我们的集体社会记忆。城市不仅仅是记忆和故事的背景,而是我们混合现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博物馆”通过AR、VR以及声音、影像、图像等富媒体的表现形态,使大众借助移动端(智能手机、平板等)实地体验“城市即是博物馆”。
费俊认为,“数字科技毫无疑问会成为我们活化文化遗产E星体育、转译文化遗产的重要能力和手段,但科技不是目的。只有找到文化遗产转译的有效方式以及应用场景,我们创造出的作品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中关村中恒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理事长代旭以“从场景到情境”为题,分享了对沉浸式体验经济模式路径探索的思考。
他首先介绍了沉浸理论、沉浸式体验、体验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何为沉浸?沉浸实际上属于积极心理学领域,具有正向、积极、愉悦、完全投入、注意力专注的特征。而体验经济是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震撼的感官体验及大众的思维认同,以此抓住顾客的注意力,改变停留时间、付费意愿等消费行为,并为项目(产品)找到经营价值与成长空间。
代旭认为,沉浸式体验是从生活和情境出发,即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建立情境,创造感官体验,然后创造思维认同。感官体验容易做到,但思维认同比较有挑战性。他说,形象和形式以前是投资的集中点,实际上从未来来看,比较重要的是解决内涵和内容的问题。
代旭描述了沉浸式文旅产业新场景。线上,“互联网+”带来便利体验,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体验;线下,数字经济创造临场体验,主题公园、小镇、景区、步行街区、集市、文旅演艺、文博展览、夜游、密室、教室、餐厅、酒店等都可以支持。他继而分析了沉浸式文旅产业新赛道,包括体验场景、支撑服务、集成平台、专业支撑技术、通用基础技术等。
代旭针对路径探索,提出“文化主题化”“主题情境化”,通过“业态创新+空间创意”,把情境化放到空间和业态的关系里面,“软赋能硬,虚赋能实”。他介绍了近5年用“沉浸式”理念来打造的示范案例,一批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突出、IP转化价值高E星体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以沉浸式文化展演为核心引爆的城市型文商旅和景区型文旅商融合发展集群项目不断涌现。
推动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人才很重要。他呼吁,建立领军人才标准与培养机制。
代旭表示,该联盟希望挖掘在地文化资源蕴含的IP产业价值,演绎文化科技融合驱动的文旅体验经济,创新政府产业金融联动的政企合作模式。
何为元宇宙?4月21日,在首届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给出了通俗的解读:元宇宙作为沉浸式体验、跨时空融合的数字世界新入口,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新一代创新工具,对实体经济的牵引赋能效应巨大。
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司长缪沐阳在致辞中指出,元宇宙火爆“出圈”,是愿景、技术、产业、生态的聚合,是国际竞争的必争之地,我们不能简单跟跑,要独立自主,进行前瞻性的探索,以更好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文旅元宇宙是场景和内容的交互实践,包含着意识形态、价值塑造,要积极应对,并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最终目标。
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陈洪在主题分享中称,目前文化遗产的常规展示手段,存在诠释不足的问题,难以满足深度体验需求。如,把兵马俑当艺术品展示,就难以呈现当年秦军千军万马的气势。“文化遗产的活化,不仅仅是动态化E星体育,更是遗产及其原生环境在时空一致上的复原。在这一背景下,从第一天就带有浓郁时空基因的元宇宙,为文旅带来跨越时空的可能性。”
陈洪介绍,目前从技术层面看,元宇宙主要存在两种形式,一种可称为“相通的平行世界”,如美院学生因2020年疫情影响,迅速搭建起线上数字化空间进行毕业展示;在洞窟的场景里,借助数字游戏的方式,带游客去破解敦煌的密码等。另一种技术愿景,是大家拥有自己的虚拟身份,能够实现基于自然交互的跨时空深度共感共情。
陈洪从人机界面发展史维度纵向观察指出,从电视到PC,再到手机、VR设备,人类在技术推动下一直在接近终端,从3米一直缩短到0.01米。终端是界面的载体和内容的载体,元宇宙大规模运用,需要更加自然的终端,来引爆下一轮元宇宙时代。眼下,硬件终端的产业体系面临机遇和挑战,行业正发生急剧的变化;而内容也需全面重塑,以虚赋实、虚实融合。
他认为,元宇宙承载着人们对新技术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待元宇宙这种新鲜事物,有必要保持好奇和探索。在未来到来之前,当下之路就是未来之路。
沉浸式旅游演艺如何运营开发?怎样用沉浸式盘活传统商业?如何以沉浸式赋能文旅体验?论坛上,多位企业代表结合各自实践,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沉浸式文旅产业的探索和思考。
“2023年首次春节演出,场场爆满,3月樱花季首周票房创历史新高。一季度演出60余场,迎客逾3万人次,创历年来一季度接待游客新高。”知音号艺术团艺术总监余涛以长江首部漂移式多维体验剧《知音号》为例,介绍了沉浸式旅游演艺的运营开发。
《知音号》由武汉文旅集团打造,已成为武汉城市文化旅游的新名片。船剧同名的《知音号》以知音文化为灵魂,以大汉口长江文化为背景,故事取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汉。项目复原百年前风格的蒸汽轮船和老汉口码头为漂移的剧场,并采取情境互动观演模式,再现当年场景。
余涛介绍,《知音号》自2017年5月20日公演以来,迄今演出1500余场,共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45%。截至2022年底,全公司整体收入为3.16亿元,其中正剧收入1.9亿元,衍生产业收入1.26亿元。
余涛说,相较同水准演艺项目更为“亲民”的票价,让更多观众走进《知音号》。与此同时,知音号项目坚持产品精品化、服务精品化,并从空间、时间、人力、IP等方面,形成了多元化的衍生产品体系。
“做一回唐‘潮’人,共赴一场时空之约。”陕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林丰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为例,畅谈如何用沉浸式盘活传统商业。
去年4月28日,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在西安正式开市。受疫情防控影响,曾多次“暂停营业”,2022年累计运营仅144天,而截至目前,总客流量累计已超150万人次,日均客流超7000人次,成为热门的文旅景区。
长安十二时辰街区为何会迅速走红?邹林丰介绍,其定位为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深挖盛唐“长安”IP,将主题景观、内容演艺、商户业态深入融合,以沉浸式实现商业综合体全面转型。
街区以精致的场景渲染主题氛围,带动游客换装游览。换上一身唐装,游客走在熙熙攘攘的唐街,用“开元通宝”买一支“唐朝发簪”,与三两好友品尝“唐宴”,邂逅“李白”饮酒作诗,“校尉”街巷巡逻,“琵琶女”凉亭弹琴,市井商贩当街叫卖,恍若来到时空交错的沉浸梦境。70多位NPC在街区与游客互动,营造历史氛围代入感。
邹林丰说,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作为唐文化全景展示区,挖掘历史文化的当代价值,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以文化IP+全沉浸式体验+商业综合体,开创了文旅商融合的新典范。
街区成为“没有盖子的剧场”,工业小镇向文旅商小镇转化,城市品牌重塑赋能老街复兴……北京昱鉴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歌通过不同案例,分享了如何依托在地文化原创IP与数字科技创新融合,探索沉浸式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新模式。
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树玉针对数字经济下的新文旅新尝试,从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谈到数字经济更多应用场景及技术研发,以及探索“元宇宙”新赛道。
良业科技集团执行总裁唐雪文介绍,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夜游已成为年轻人出游的新选择。此外,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也更愿意欣赏灯光下的城市夜景,体验游船、高层观光等夜景观光活动,调查显示超六成游客希望体验城市夜色的独特魅力。
他举例称,武汉千年名楼黄鹤楼开放夜间体验,大型沉浸式光影演绎《夜上黄鹤楼》开演即成爆款,带游客以全新视角体验“大江、大湖、大武汉”,成为“夜武汉”的地标。该项目运营以来,成为大热的沉浸式夜游项目。(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海冰)
首届沉浸式文旅产业发展论坛上,2021—2022年度《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年度发展报告》发布,我国成为全球沉浸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报告指出,据中国沉浸式产业发展白皮书统计,2019年中国沉浸式产业总产值为48.2亿元,2020年达到60.5亿元。随后疫情对产业产生冲击,产值增速有所放缓,但以虚拟博物馆、虚拟游览、云演艺、文旅元宇宙为代表的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发展迅速,使得中国沉浸式产业规模仍居于世界前列。沉浸式新业态种类从2018年的21种增长到目前的41种,沉浸式体验项目数量达到1521项。其中典型沉浸业态几乎覆盖了我国文化旅游新兴消费的所有领域,并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标志着我国沉浸式产业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成为全球沉浸式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新兴市场需求驱动下,密室产业和剧本杀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一的沉浸式文娱产业。
一批原创IP展演项目的推出,标志着我国的沉浸式展演开始从引入到自主创新的原创IP转变。继2013年《又见平遥》开启我国自主IP的沉浸式展演序幕之后,《又见五台山》《又见敦煌》《只有峨眉山》《只有河南》等陆续推出,《知音号》《天酿》《绿野仙踪》《月光下的行走》等投入运营。《唐宫夜宴》配合“5G+AR”技术,作品诙谐幽默,又不失文化底蕴;《遇见大庸》将张家界奇峰秀水、非遗民俗纳入剧情,让观众领略沉浸式演出之美。这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主IP兴起,勾画出中国沉浸式展演产业的美好明天。
当天还举行了沉浸式产学研创新平台与项目合作签约仪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沉浸式产业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经济形态从“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经济业态,是“体验经济”的重要体现和发展方向,具有文化和科技高度融合、知识与技术密集、模式新、网红以及附加值高等特征,其核心是沉浸式交互体验,是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智能交互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内容创意的深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高价值体验经历。
我国沉浸式产业的发展E星体育,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即2005—2010年的前沿探索期、2011—2015年的萌芽期E星体育、2016—2019 年的快速成长期、2020—2022 年的稳步发展期。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了要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加快推动沉浸式产业发展,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和引领消费升级,成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任务。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