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星体育原标题:创新探索“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 全面助力医学科技期刊双翼齐飞
摘 要:医学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医学学术研究及学科创新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何探索期刊“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之路备受关注。本文以《协和医学杂志》为例,介绍其基于新媒体创新开拓“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助力期刊两翼齐飞的经验性举措,旨在为我国更多科技期刊提升自身传播力及综合影响力,进而迈向“双效”目标、促进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提供思路。
本文著录格式:刘洋,李娜,李玉乐,赵娜,董哲 . 创新探索“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全面助力医学科技期刊双翼齐飞[J]. 中国传媒科技,2022(09):14-17.
作者简介:刘洋(1983-),女,北京,副编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研究方向:期刊新媒体。
医学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医学学术研究及学科创新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科学传播的媒介,医学科技期刊承担发布权威医学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责任,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健康中国”“全民健康,全民小康”等战略号召,医学科技期刊同样肩负促进健康医学知识普及传播、提升公众整体健康素养水平的重要使命。然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播渠道呈现出多样化、便捷化的发展态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这就造成传统媒体信息呈现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需求。[1] 加之内容专业相对小众,医学科技期刊诸多精品内容及高尖学术成果未能很好地实现大众传播,也并未在科学普及中扮演主要角色。因此,如何响应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及媒介技术迭代所需,探寻一条适合自身期刊的创新发展之路成为期刊人颇为关心的重要问题。笔者所在的期刊——《协和医学杂志》,是一本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主办的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在追逐医学科学与健康科普共同发展过程中有积极探索和尝试,其充分借力新媒体,在学术发展的同时加强期刊内容的传播,使得医学科研成果不仅能够服务专业学者,更能够走向公众,正确导引医学科技舆论导向,助力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充分发挥了我国医学科技期刊应有的社会职能及价值。
为此,本文即以《协和医学杂志》为例,介绍其基于新媒体创新开拓“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助力期刊两翼齐飞的经验性举措,旨在为我国更多科技期刊提升自身传播力及综合影响力,进而迈向“双效”目标、促进高质量发展,增强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提供思路。
放眼国际出版领域,在学术及科普双轨并行发展中已有先觉尝试。早在 19 世纪 30 年代,哈佛大学出版社社长杜马斯·马龙就曾提出“学术增益” (scholarship plus)的口号,并呼吁图书出版应超越“仅仅学术的展示”,即不仅出版高度专业化的著作,还要出版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读物。[2] 医学顶级期刊如 Nature、Science 也很重视科学与科普的传播,在学术出版的同时,分别约有 1/3和 1/4 版面设立科普栏目,这不仅对自身读者起到科普作用,也引领大众媒体科技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扩大读者群体,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3] 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亦有初步探索,如《中国中药杂志》曾实施“双转型”战略,传统媒体定位在专业学术,新媒体则侧重于健康科普,新旧媒体区分运营发展,为期刊取得丰厚经济效益 [4];《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通过出版科普专刊,拓展科学知识的普及,既提升了期刊的品牌效益,也扩展了期刊的生存空间 [3];《协和医学杂志》则在学术内容传播拓展中积极借助新媒体,深度践行“学术 + 科普”双线发展之路,不仅期刊学科排名显著提升,跻身至综合医药卫生类期刊 Q1 区,同时期刊传播力及社会影响力亦取得突破性发展,期刊内容曝光创历史新高,新媒体平台关注人数达 27.1 万,总阅读量突破 2000 万。可见E星体育,医学科技期刊开拓学术与科普双线发展之路具备一定可行性和有效性,其不仅是我国科技期刊在国家政策导向下的积极回应,更是自身高质量全面发展的必然之选。
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传播互动性的变化前所未有。[5] 新媒体以其高效的传播、超强的互动、广域的受众以及便捷的获取成为了出版界内容传播开拓发展的不二之选。其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给受众带来传统期刊无法比拟的便捷与感官冲击。[6] 学术期刊的新媒体传播,让其突破了传统的学术社区边界、知识传播职能、学术表达方式和线性传播模式,开始走“大众路线”,并通过内容运营、网络表达和社交传播大幅提升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7] 可以说,当下的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纸刊具有诸多优势,已悄然占据了科学传播中的主流。《协和医学杂志》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新型媒介将给出版界带来的无限潜力,因此在探寻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发展之路的过程中,充分借力新媒体,果敢创新,从明确服务定位、组建创作团队、规划内容体系及创新矩阵传播等多方面探索“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协和医学杂志》于 2017 年开展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初即打破藩篱,对原有纸媒仅针对医学专业人群的单一定位进行了调整。期刊从媒介属性角度出发,基于自身肩负发展医学科学及推动健康科普的双重使命E星体育,提出了面向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服务以及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服务的双重服务定位,并以“为医学发声,为健康传播”作为期刊官方新媒体平台的标语,明示读者期刊既为专业学者发出学术最强音,又为普通公众传递健康福音。从传统纸媒单一定位到新媒体平台双重服务定位的革新,标志着《协和医学杂志》新媒体“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的最初形成。
期刊新媒体是期刊内容传播及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联系专业学者和普通公众的重要桥梁与关系纽带,铸就这一桥梁不仅需要明确且清晰的定位,更离不开持久的内容输出和良好的运营。因此组建高水平的学术创作团队、高质量的科普创作团队及高素养的新媒体运营团队至关重要。
《协和医学杂志》主办单位北京协和医院,是医学行业翘楚,连续 12 年蝉联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排行榜》综合榜榜首。依托北京协和医院,期刊拥有丰富的专家资源,在主编赵玉沛院士带领下,云集国内外医学界众多权威人士,组建了期刊编委会 134人,其中编委 99 人,青年编委 35 人。期刊于编委中遴选出 6 位具有高学术造诣、高知名度,且致力于期刊发展的副主编,作为专业学术领域的核心团队。团队中每个副主编轮流担任执行主编,主导各期选题策划,并对当期专业内容承担审核把关责任。得益于副主编团队强大的专家优势,《协和医学杂志》每期均特邀副主编撰写述评 / 专家论坛,针对医学最新科研动态分享独到见解,形成高质量的专业内容精品,并于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进行重点推介和主力宣传。此外,鉴于副主编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学科,且大多已在相应学科领域中享有盛誉,具备“网红”效应,《协和医学杂志》积极邀请执行主编录制特色专刊内容导读视频,分享期刊优质专稿及特色文章E星体育,提出高水平的专业学术观点,并展望未来学科发展方向,为临床专业人员科研工作带来深刻启迪。副主编团队的专业学术类文章及真人出镜式的专刊导读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传播取得良好效果,均浏览量在 2000 次以上,为期刊学术内容曝光度提升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青年编委年龄多在 40 岁以下,思维活跃,新媒体意识强,《协和医学杂志》在青年编委中征集富有健康科普创作能力及网络人气的专家 15 人组建“健康科普行动”主创团队,针对《健康中国(2019—2030 年)》15 个重大专项行动,融合期刊相关文章主题,发布健康科普类原创系列文章。健康科普文章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加之《协和医学杂志》为综合性期刊,包含多专科及多领域交叉学科,因此受众更为广泛,系列科普内容的新媒体发布为扩大期刊内容传播、吸纳更多忠实粉丝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笔者统计了 2017 年 4 月至 2022 年 6月期间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科普内容,传播量连年持续增长,关注人群逐年上升(图 1A、图 1B)。
此外,以青年编委作为健康科普内容的创作主力军,不仅能够增加青年编委对期刊新媒体工作的参与度和责任感,加强期刊在学科专家心中的凝聚力,增进期刊与专家之间的认同感,同时亦能够给予青年编委更好的传播平台,发挥青年编委较强的医学专业优势,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科研和实践经验,在科普作品中可以将临床学术成果更准确地进行科普转化,促进“阳春白雪”走进“寻常百姓家”。加之青年编委相较于非专业人员的科普作品权威性强、可信度高,且阐述清晰、透彻,使普通大众读者可以接受到更加准确、全面的健康知识信息,科普质量得以保证,期刊新媒体的品牌和社会公信力亦大大增强。
《协和医学杂志》拥有编辑 5 人,其中专职新媒体编辑 2 人,负责期刊新媒体内容的整体运营,构建了完整的运营流程:从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文稿编加→排版美化→审核校对→平台发布→用户运维,能够保证期刊新媒体内容的规律性、连续性输出和平台用户的持续性维护。以《协和医学杂志》官方新媒体平台——“协和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为例,自 2017 年 4 月开通以来,微信公众号坚持每周五中午固定发文,每次 4~7 篇,截至目前发布专业学术文章及健康科普文章共 1375 篇,其中作品原创率 90% 以上(统计时间:2022 年 6 月 29 日),在 75761 名关注者心中建立了良好的用户推送认知,使用户养成了规律的阅读习惯,同时新媒体编辑对内容版式的精心编排,提升了用户的视觉体验,增强了用户对期刊的友好度。此外,新媒体编辑对用户做出 24 小时内回复留言,解决用户对医学专业及医疗健康问题的承诺,不仅保证了平台服务质量,亦使期刊新媒体更具人格标签,深刻“学术 + 科普”的双重服务定位,为期刊“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誉保障。
新媒体编辑团队成员除具备一定的运营能力外,还需要较高的职业素养,《协和医学杂志》重视新媒体编辑的综合素养培育,多次委派参加新媒体专业培训班及训练营学习,养成了良好的新媒体思维,拥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在新冠疫情及社会公共卫生舆论事件中,能够迅速同学科知名专家及学术编辑沟通协作,第一时间将权威观点发布公众,做到正确引导,避免错误信息在社会中泛滥,误导民众。如 2019 年 4 月,针对被大众媒体普遍热炒的“超级真菌”事件,《协和医学杂志》编辑部立即联系到杂志编委、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请他第一时间做了视频访谈,并同时撰写了《淡定!无需过度解读超级真菌》的科普文章,引导百姓正确认识该菌,消除大众恐慌,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反响。[8] 该文在新媒体发布后当天浏览量突破 27.4 万。此外还有针对“新冠疫苗”以及“宫颈癌疫苗”等在我国推广初期引发的社会高关注问题,《协和医学杂志》均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发布相关专家共识及科普文章,这些均体现了新媒体编辑团队在“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当前是“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传统纸媒还是新媒体均对内容有很高的要求。尽管强有力的编委团队能够保证内容来源的优质,新媒体编辑团队可为内容的精良制作提供必要的质量保障,但如没有完善的内容体系规划,就有如没有轨道的列车,难以前行,更无法抵达终点。因此构建学术与科普相融且优质的内容体系是期刊“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为此,《协和医学杂志》新媒体针对期刊专栏中具有高关注度的学术内容打造“学术 + 科普”相融的内容体系,并设立专有名称“一文一普”。每期从定稿会开始,《协和医学杂志》即同当期执行主编及副主编共同商讨,策划内容选题,在确定稿件中优选具有“学术 + 科普”融合潜质且拥有广泛关注度的内容,同文章作者或青年编委“健康科普行动”主创邀约,进行学术内容的科普转化,使期刊不仅拥有优质学术文章,同时亦有与之相配的优质的健康科普作品(包括科普图文、漫画、视频、动画以及科普主题直播),形成“学术 + 科普”双优内容体系。《协和医学杂志》结合专刊主题及期刊“指南与共识”“述评”“论著”“综述”“协和 MDT”等专栏文章共打造科普文章 45 篇,科普视频 44 部,科普漫画 6 幅,科普 MG 动画 6 个,科普直播 5 场,于新媒体平台传播总量突破 370 万,其中单篇科普文章最高阅读量 36.5 万,视频最高观看量 135.5 万,漫画最高阅读量1.3 万,MG 动画最高观看量 6.8 万,科普直播最高在线 创新“学术 + 科普”双线矩阵传播
如果说内容是医学科技期刊实现科学与科普双翼发展的引擎,那么传播则是助燃剂,因此创建多平台的传播矩阵能够使传播效应成倍增加,让不同平台的用户群体均能够获取期刊传播的内容信息,同时期刊亦可以实现差异化运营,在各平台中相互推广,相互导流,增加期刊的用户量及曝光量,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协和医学杂志》创新构建了“学术 + 科普”双线)。两条传播矩阵分别为以“网站—数据库—超星学习通—”等互联网平台为主线的医学专业垂类传播矩阵,以及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知乎—搜狐—科普中国云服务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等为主线的“学术 + 科普”传播矩阵。双线传播矩阵中,根据不同读者需求,期刊采取内容差异性供给策略。例如今日头条、搜狐、“科普中国”云服务平台和“人民日报”客户端主要面向社会公众,投放健康科普内容居多,微信公众号及知乎平台因在公众心中信誉度较高,又作为给予个人、企业和组织提供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的服务平台,期刊赋予其许多官方的形象及标签,因此学术内容必不可少;但同时鉴于微信已在中国网民根植甚深,是人们最熟悉的信息获取平台,故作为科普公众的窗口亦很适宜,所以在微信公众号和知乎平台传播学术及科普两类内容。
在将期刊优质的学术及科普内容合理分配于多平台分发、积极推进自身期刊圈层的双线矩阵式传播过程中,《协和医学杂志》还努力拓宽外部圈层的传播关系网,同学会组织及权威主流媒体深入合作。如率先入驻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为专业健康传播组织中为数不多的医学出版单位;同中国科技期刊协会“刊媒惠”合作E星体育,举办“医学科技论文成果推介沙龙”,用科普的话将论文推介给公众,让最新的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成果被公众感知,活动结合线上同步直播,在线 万人;并通过同人民网、央广网、光明网等高端平台的合作凝聚思想共识,多次将期刊论文结合学术及科普形式解读并分享,篇均阅读流量 20 万 +;同时也带动珠海网、湖南民生网、中国绵阳新闻网等地方网站及多家微信公众号的二次转载传播,大大提高了期刊品牌影响力。《协和医学杂志》良好的“学术 + 科普”传播实践,连年入选“委管出版单位卫生健康主题宣传激励项目”新媒体传播案例推荐名单,获得“优秀主题宣传期刊”“中国科协‘2019 刊媒惠’优秀组织”等荣誉称号,使期刊成为医学科技期刊中医学学术与健康传播的典范。
新时代的新媒体背景下,医学科技期刊应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为己任,以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及公众健康科学素养的整体提升为努力方向,切实践行“学术 + 科普”两翼发展,实现双飞共进。
医学科技期刊作为传统媒体,在周期性和权威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在传播速度、广度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而新媒体当中包含着许多的内容,通过网络技术,将微博、微信等众多的社交软件变成了人们最重要的沟通载体,而且非常受欢迎,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改变,并促进着信息传播更好的发展。[9] 因此需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完美的融合,充分发挥出两者的优势与特点,并在内容传播中将学术与科普巧妙结合、相互增益,使健康科普成为医学科技期刊放飞的翅膀,让医学科技期刊成为“科普中国”的中坚力量。[10]《协和医学杂志》作为医学科技期刊,能够充分借力新媒体,以明确的双重服务定位、有力的双强创作团队、完善的双优内容体系及创新的双线矩阵传播模式成功探索“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取得诸多成效,为期刊同仁提供了良好样本和借鉴经验。未来,“学术+ 科普”将在我国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助推中国科技期刊实现双翼齐飞,圆梦一流期刊强国。
[1] 王跟萍 .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探讨 [J]. 中国传媒科技,2022 (2):67-69.
[2] 冯会平,范军 . 哈佛大学出版社的成功之道及启示 [J]. 出版发行研究,2014(10):87-90.
[3] 贾建敏,丁敏娇,毛文明 . 新媒体时代高校医学期刊实施健康科普的意义及举措 [J]. 编辑学报,2020(3):334-337.
[4] 吕冬梅,李禾 . 从传统纸媒到新媒体的另辟蹊径——《中国中药杂志》的“双转型”战略 [J]. 科技与出版,2016(6):8-12.
[5] 王黎,汪旦旦,陈华康E星体育,罗欣 . 基于人才培养与多渠道传播的学术期刊繁荣发展探析 [J]. 中国传媒科技,2022(2):118-121.
[6] 胡德霖,成燕玲,李春雷,王斌 . 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提升科技期刊自身传播力的策略研究 [J]. 江苏科技信息,2017(19):11-15.
[7] 韩宜轩 . 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建设的挑战与策略 [J]. 出版广角,2020(22):45-47.
[8] 李娜,刘洋,李玉乐,孙静 . 临床医学期刊在健康科普中的作用 [J]. 编辑学报,2020(2):177-180.
[9] 顾广众 .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思考解析——混媒时代的思辨 [J]. 中国传媒科技,2022 (2):58-60.
[10] 刘哲峰,施琳玲 .5G 时代的健康传播:快速进阶实战指导 [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136.
原标题:《创新探索“学术 + 科普”融合发展, 全面助力医学科技期刊双翼齐飞》